颜色,他们要是知道,怕也是会告诉我的。当然,这只是想想而已。
新罗是个多山而少田的国家,但善德女王打仗或许不行,但内政上的本事却是不小。自弃舟登船后,一路行来,到处都是一片农忙景象,当然我们走的属于新罗腹地,暂时未受战火蹂躏。可是如今都快被别人打到家门口了,这里的百姓居然还在老老实实种地,虽然种的东西寒碜了点儿,但那毕竟是粮食仅凭这一点,我都高看善德女王一眼。
而眼前的徐罗伐城,在我看来也是个很奇怪的城市。一半临山,一半傍水,城不大,最多属于大唐地界儿里州府城的规模,但皇城很大,能赶上李大帝皇城的一半大小。正因为城小皇宫大,所以留给城内居民的空间就很小了,看过去一片矮屋窄街的景象,加上百姓都是粗布旧衫的,着实有些寒酸。就算偶有一两个衣着华丽的,也是颜色单调的绸缎之类,根本比不上大唐那些色彩艳丽的绫罗绢织。
使臣领队金结罗恭敬的先将我带到了城内专门为大唐使节修建的宫殿——唐元殿,然后告诉我,他立即去将此行情况报告善德女王。请我稍后,并问我要不要沐浴更衣。
行啊一路舟车劳顿、风尘仆仆的,洗个澡总是不错的。也不知道现在是否流行韩式按摩了?呵呵,洗就洗吧。换上咱的侯爷服,怎么地也不能丢了咱大唐的人不是。
池子不小,热气腾腾,据唐元殿的接待人员讲,是引自山上的温泉好小爷我从来都没洗过温泉,上辈子嫌贵,这辈子是没机会
先舀两瓢水给身上洗洗干净,然后兴冲冲的就往池子里一钻,嚯这个叫美——
可谁知道我这儿才下水呢,拉门一开,进来四个小姑娘四个的小姑娘四个的,每人手里端着一个木盆的的小姑娘
我惊愕的和四个人八双眼相对一望。
“啊——”四个小姑娘没叫,我叫的跟见了鬼一样
结果四个小姑娘吓住了,面面相觑不知道说啥
“你……你……你们”我蹲了水里,就露个脑袋在水面上叫道:“你们四个这儿是男澡堂,女的在隔壁”呃……隔壁有没有女澡堂?
“呵呵呵”四个小姑娘中的一个先笑了,接着四个人都笑了。
“我们是专门服侍李大人沐浴的宫女。”笑了一阵后,四个小姑娘躬身向我行礼,异口同声的说道,说完居然就想往池子里钻
这丰乳翘臀、波涛汹涌的差点儿晃瞎了小爷的眼
“慢”我赶紧伸出一只手制止。还好小爷我跟新罗使臣们学了新罗语,两个月磨练下来,凭了咱过目不忘的智商,考个八级没问题。否则还真听不懂这几个丫头的话。
四个小姑娘错愕的停下脚步,疑惑的看看我,居然没有一点儿不好意思?这一看就是惯犯啊
“咳嗯”我清清嗓子,刚才呛水了,有点儿痒痒。
“大人我不喜欢这一套,你们赶紧出去,我想一个人泡泡嗯……你们真想伺候的话,等会伺候大人我更衣即刻”摆摆手,跟挥苍蝇一样挥道。
“是”四个小姑娘先是有些惊慌,但听到我允许他们伺候更衣的时候,反而平静了。点点头,躬身行礼后出去了。
“呼——”长吁一口气,除了双儿伺候着洗过头发之外,咱还真没试过这个
嗯?鼻子有点儿痒痒,伸手摸摸,妈呀流血了
赶紧伸手拿个瓢接住,顺手给染红的池水泼出去,这要是被人看见,小爷我就真没脸见人了。
磨磨蹭蹭洗了好久,这才用汗巾给腰胯裹住,然后探头探脑的出了浴室。
很好,几个小丫头不在,赶紧穿衣服。一溜小跑到刚才放衣服的地方,傻眼了我的衣服呢?噢——卖糕的,不带这样儿的
转了几圈,没辙了,喊吧运足中气,大喊一声:“来人呐——,拿侯爷我的衣服来”
“是”一声脆生生的应答,四个丫头又拉开一扇拉门进来了。
一手抓着裹在腰上的汗巾,一手先给自己的眼睛遮住,想想不妥,指头露个缝儿瞄瞄。
呼——还好,几个小丫头身上缠着裹胸布,下身也有条白裙子套着,虽说短了点儿,但总算有布遮着。
三个小丫头,分别拿着内衣、中衣、外衣,都是侯爷我带来的新衣服。这第四个拿着什么?一个壶?夜壶?
“奴婢伺候大人更衣”那个端着夜壶的丫头,往我身前单膝一跪,就给夜壶端了我身前。那高度,正好让我嘘嘘。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别说我不想嘘,就是我想嘘,被这架势也得吓回去啊
“都不许动”火了,直接叫道。
几个丫头果然听话,动都不动了,也就眼皮子眨两下。
不理那个端夜壶的,直接过去给另外三个丫头手里的衣服抢了,然后直接奔了刚才洗澡的屋子里。“啪”的一声给门关了
三下五除二就给内衣、中衣穿好系整齐了,这才心定了。
拿着外衣重新走出来了,不是不想穿,是这玩意儿穿起来麻烦,又是袍子又是云袖的,平时都是双儿、玲儿伺候了穿的,我自己还真穿不了。
出门一看,四个丫头居然还是端夜壶的端夜壶,捧衣服的捧衣服,姿势动都没动。这功夫深的,厉害
“咳”我点点头:“赶紧给夜壶放下,洗洗手,你们四个,过来把外衣给我穿上”
“是”四个小丫头立刻动起来,扶手的扶手,系带子,理袖子的,几下就给我衣服穿好了。
“不错”看看穿戴整齐的衣服,满意的点点头:“回去找管事儿的领赏,就说大人我说的”说完,一步三晃的走了出去。
身后传来欣喜的笑声。
出门抓个服务人员,让人家领路去了自己休息的房间。赏钱就免了,小爷我还没大方到赏新罗人的地步。我这是给新罗人卖命来了,没问新罗人要工钱就不错了,还想小爷我赏他们?做梦
坐定身形,眯着眼睛开始盘算这活儿到底该怎么做。
善德女王,我不担心。反而她下面两个人让我有所顾忌,一个是武烈王金春秋,一个是新罗大将金庾信。(这俩都是牛人,资料就不凑字数了,大家自己查查吧。)如今俩人应该都是四十几岁,这金庾信大金春秋八岁,快五十了,金春秋四十刚出头。要说这俩人之间的关系也挺乱,金春秋娶了金庾信的妹妹文明夫人,照理金春秋该是金庾信的妹夫。但是偏偏金庾信这货又娶了金春秋的三女儿照智夫人,成了金庾信的女婿。金庾信娶照智夫人时,照智夫人才十三岁,而金庾信已经四十五六了,放了这个年代,金庾信做人家爷爷都够了,你说这老家伙咋就下的去这牙口
算了,这是他们自己的事儿,跟我无关。可是如果我要从新罗调兵的话,就真的跟这两个人有关了。
武烈王不说了,根红苗正的新罗王族,是善德、真德两位女王之后的新罗大王如今新罗兵事一把手,乃新罗伊伐铮#ㄐ侣薜谝坏却蠊佟p侣薰僦品质叩龋坏茸畲螅叩茸钅#?br/
金庾信则是武烈王最信任的大将,号称新罗诸葛亮,新罗统一辽东三国的奠基人。如果没我乱入的话,将来苏定方都得在他手上吃一个大亏。不仅如此,这家伙武力高强,十八岁就成为了新罗“花郎道”组织的首领,号“国仙”。(新罗这鸟地方的起的名字都让人郁闷,不稀得解释。大家自己查查吧。)
如果要鼓动新罗按计划走,那不搞定他俩那是肯定不行地。最可恨这两个家伙其实骨子里就是利用我大唐而已。如今貌似依附和臣服,但其目的是接唐军势力消耗百济、高句丽而已。偏偏李大帝还就吃新罗善德女王那一套,郁闷
打擂台就打擂台吧,连卫公、英公、老妖精我都能唬唬,还就不信唬不了俩个高丽棒子。
老妖精说了,反正是在人家的地盘里,想怎么搞都可以,不需要顾虑。哼哼,那咱也就不含糊了。要玩玩大的,小打小闹的我还不玩了。新罗想保存势力,让我大唐将士替他卖命是吧?那我就先给他的家底儿倒腾光让他不依附臣服我大唐都不行
这边儿主意打定,那边儿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呵呵,金结罗
一番客套之后,在金结罗的引导下,我施施然向徐罗伐皇宫行去,走识见识比武则天还早的女王去
这两天单位锅炉机组坏了,忙的夜游脚不沾地,可惜,没修好没修好事儿更大,领导着急上火啊,天天加班。能保证一更已经是极限了,大家先包涵,等那该死的锅修好了,夜游再飙哈
正文第一百十四章战辽东(二)
更新时间:201141514:11:52本章字数:3690
第一百十四章战辽东
三十八岁的善德女王不是很漂亮,但胜在方正端庄,也许是因为信佛的关系,所以面子上看着很慈善。当然面子上的东西大家都懂,能从一个被遗弃的次女,历经重重尔虞我诈的后宫角逐,成为新罗第一任女王的人如果真的很慈善,呵呵,说句俏皮的,估计猪都笑了
如今在我面前,除了善德女王,武烈王金春秋、新罗第一名将金庾信外,还有新罗角干(武将官名。)阏川(姓苏,也很有名,号称徐罗伐十大花郎之一。)及几个文臣。
微笑着冲善德女王躬身一礼,冲其他几位团团一抱拳,我洒然的说道:“本人李逸,恬为大唐扶风侯,领正二品特进及镇军大将军衔,受我朝陛下圣命,相助贵国。见过女王陛下及各位大人。”
善德女王冲我微微颔首,但没说话。
倒是金春秋冲我拱拱手问道:“不知李大人带了多少兵马来救援我等?”
哼,还真不客气,这就算开始了凭他的身份,能不知道我就光杆一个来的?这么问明显是看不起人,有意为难我不是。小爷我还就不吃这一套。除了李大帝、李靖、李世绩、老妖精几个,能唬住我的也就我老婆,至于高丽棒子,还真没放在心上
微微冲金春秋笑笑,不屑的说道:“区区高句丽泉盖苏文和百济义慈王,我大唐还真不放在心上。所以我朝陛下先让我过来看看,如果新罗形势真如使臣所说,灭国在即的话,就让我指挥一下新罗残兵,挫挫高句丽、百济气焰。否则,我也就来看看而已。毕竟女王陛下与我朝陛下关系不错,没有看着被人欺负的道理。”
不谈两国国交,只说善德女王与李大帝关系不错,这就明显有点儿欺负人了。可新罗偏偏说不出什么,谁让善德女王动不动就给李大帝送刺绣来着。而且善德终身未嫁,又是因为什么,大家心知肚明。我才不管善德女王是否有什么唧唧歪歪的私情,在大义上,我还真不理亏
只看如今这几位还能安稳的待了王城里,我就更笃定新罗在演苦肉计。
高句丽攻势虽猛,但两国战场多为山地,不利兵团作战。新罗只要据城而守,虽然吃点儿亏,但也不是毫无还手之力。
百济义慈王此次趁火打劫,连下新罗十数城(说城都抬举他们,也就县城的规模),但人家那是报复。当初高句丽打百济的时候,新罗一样趁百济首尾不能兼顾,浑水摸鱼的抢了百济几十座城。如今百济不过给以前丢的城抢回去而已,这说起来也不过份不是要说百济能灭新罗,那根本是笑话,先不谈百济义慈王有没有这本事,光是看看大家手里那点儿人口,他百济也没能力一口吞了新罗。再说了,新罗若灭,仅凭百济那肯定不是高句丽的对手,唇亡齿寒,义慈王再傻,这点儿道理还是懂的。
所以如今新罗虽然看着是两面被攻,焦头烂额,可说白了,还真不伤国本。否则,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