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A -A

  约旱比徊恢溃阋膊恢馈;煦绺璩镣獗怼〔畈欢啵畋鸷艽蟆5被煦缋吹氖焙颍遣灰鲋鞯模?br/

  23丨

  它混沌个够!或者是歪在那里打坐,你都不要管,那就是^《易经,系辞》所讲“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那不是昏沉。所以说这个就叫做“火候”,你没有智慧,不但看不懂别人,自己到了哪一个境界都搞不清楚,你怎么修呀!?

  你慢得火候吗

  这个时候“薄蚀掩冒,凶咎不可胜言矣”。这一节讲火候,修道像月亮盈亏那样,该是朗月当空的时候,你当然睡不着,自己偏要弄得睡着;当你在混沌的时候,你又当成昏沉,然后拿凉水洗脸,拼命把它搞坏。所以修不成啊!这个是“凶咎不可胜言矣”。

  “天有执法之星,主刺讥过失,即太微垣中,左执法右执法也。朝廷象之,故立为左右执法之臣,亦主剌过失。然违道之过,不在百官有司,而在台辅。并不在台辅,而在’君主自身。”这就是中国政治哲学思想,政治制度是效法天象的运行轨则。如果领导错误,不是一般地方官的事,是宰相错了;也不是宰相错了,是领导人皇帝错了。等于说自己这个心念错了,心念一错则整个错了。

  “此万化从心,反本穷源之论也。”道家有句话,“万化由心,天地在手。”是讲性命双修之道,命就是身上的气脉。所以,修道第一还是在自心。

  “故曰,执法刺讥,诘过贻主。主心得失,只在一反复间。”一念之间就转了。“盖惟皇建极,惟民归极。心君能寂然不动,无为以守至正,百体自然从令。”所以你坐在那里,

  不要用工夫去求一个法,只要自己有股傻劲,禅宗的旁门有一句话:“久坐必有禅。”这一句话也对。不管你有没有禅,我常说,你们要想到外国去弘扬佛法很简单,先练腿,不管有没有道,把两个腿练到坐在那里三天都不起来,嘿!人家就当你有道了。久坐自然有禅,你心中也无别的事啦!真地坐在那里,你纵然打妄想也不敢起来,要表演嘛,没有道也差不多嘛!无为之道,做到“泰然无为”,“守至正,百体自然从令”,气脉自然通了。

  “有如北辰居所,而众星自然拱之。故曰,辰极处正;'优游任下。心君既端拱神室,百节万神,莫不肃然。”这个“神室”,后世道家指在心窝这里,或者叫中宫,这是有形的。就是要念头沉下来一点,差不多同心窝子相平这个地方,叫神室,不是心脏,心脏是偏的啊。心君在神室,一念不生,清静,鬼神都听命,是真的!内在的鬼神听命自己内心,外面鬼神也不敢动了。只要两腿一盘,心君凝神,什么鬼呀魔呀你都不要理,都把你莫奈何,碰都不敢碰你。

  …。。…311

  夂:…‘。、

  “犹王者坐明堂,以朝诸侯。四海九州,莫不率服。宁复有出,而梗化害道者。故曰,明堂布政,国无害道。辰极,在天象为紫微垣,即北极所居。在人君,为深宫内寝,晏息之所也。”注意啊彳这是天文上的明堂。我们看相把印堂这里叫明堂,常说明堂亮不亮等等。有些人明堂很宽,有三个指头那么宽,一定度量宽宏;那个明堂窄的,不要问,脾气又急度量又小。再加上眉毛打结的,一定犯法。有几个同学两眉之间很窄,我说你把它夹宽一点吧!我们骂人常说,你搞什么明堂呀?那个明堂就代表你心里头想些什么,

  大概这些话还流行的。

  “明堂,在天象为天市垣,乃帝星所临”,明堂像是皇帝所住,心念定了,明堂就光明了。“在人君,为朝会之所,通道于九夷八蛮者也。心君所处,内有洞房,外有明堂。”道家有本书叫《黄庭经》,我们凡夫心脏有七个孔,七窍。外在叫明堂,心脏的中心就是洞房,所以真正定力够的时候,心脉洞房宁静了,心脏脉不跳动了。

  “此章,即治道以明丹道,最为了然”,以政治道理讲修道。“丹道彻始彻终”这六个字要圈起来,“不出天心运用。故君喻天心,臣喻药物”,药就是精、气、神。“文昌台辅,喻三田四象。执法之臣,喻耳目之官。百官有司,喻周身精气。吉者,受炁吉也。”这是《易经》的话。“凶者,防炁凶也。”一动念气就散。“存喻片时得药,亡喻顷刻丧失。所贵乎御政者,必须外却群邪,内辅真主,心君端拱于辰极,万化归命于明堂,岂非还真之要道乎。”这一段就是修道的根本,下面的附注诸位回去自己看看。

  我们今天先说到这里,下一次开始就是练己,筑基,讲修道如何打基础,怎么样叫“百日筑基”。

  炼己立基章第六

  养生与修道先管嘴再管心找不到的东西铅汞代表什么先天一炁来了

  炼己立基章第六

  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林。三光陆沉,温养子珠。视之不见,近而易求。

  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初正则终修,干立未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参同契》上篇的前五章,都是讲“御政”,是解说认识正道的大原则,已经大致向诸位报告了。现在开始这章篇名是《炼己立基章第六》,就是道家平常所标榜的“百日筑基”的基础,也就是修道炼丹做工夫的基础。“御政”以后,连续这三章都是讲“养性”。道家分类法,是把性和命分开,等于儒家的《礼记》,把性和情分为两部分,实际上是一体的。“御政、养性、伏食”是合一的。

  养生与修道

  这一段文字非常明白,所谓养性炼己,拿佛家来讲是所谓“明心见性”,求生命的根本。像唐宋以后的参禅,参“生从哪里来,死向哪里去”等等。道家不来这一套,认为

  281―

  我们的性命、生死都是合一的,要先从现实着手,就是从现在这个身心转化开始。理论上非常简单,所以修道打坐,开始…一句话一“内以养己”,重要在这个“养”字。中国文化有一个名称叫“养生之道”,这个“道”叫养生,也叫摄生。“摄”就是归纳,收摄,同西方文化的卫生不同。道家认为,现有的这个生命就是永恒,并不要另外求一个永恒的生命,只要把现有的生命保养住就可以了。

  所有的工夫、做法、修持,就是一个“养”字,“养”字之难就在这里。本文告诉我们“内以养己”,“养己”的境界有四个字一一“安静虚无”。这个谁都会,一看文字都懂!真讲“安静虚无”的实际工夫就难了,就是《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求安求静的步骤,一直到达明道为止。所以严格地讲静和安,它有工夫上的层次,修养到达最高的境界一一虚无,就是佛学所讲的空。讲到“养己”,现有的生命是本来生命的投影,从现有的生命上,找回本来的生命,就是“安静虚无”。

  “原本隐明”,就是刚才讲的“摄生之道”,在佛学的方法叫做“都摄六根”,就是把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等隔离开,返求诸己,内省自己,这个就是“原本”,也就是不向外放射。譬如我们学打坐,眼睛闭起来,耳朵不向外听,在佛学叫“观音法门”,返观自性等等;拿《参同契》来说就是“原本隐明”,不向外放射,回到自己本来的那个安静的状态。

  “内照形躯”就难了,这是道家修养工夫的境界,在我们原始的文化里头,“内照形躯”是“内视之道”;在佛学就是“观照”、“返观”,表达不同而已。“内视”并不一定是指身体以内,而是无内外中间之“内”。不过我们没有到达这个境界以前,姑且拿这个身体来做一个标准,先把外用的精神收回,转向“内照形躯”,就是这个身体。这就产生了后世道家的守丹田、转河车、修气脉、打通任督二脉等等的方法,原理就来自“内照形躯”。据我个人所了解的,各家的修法,最厉害也最有效果的是佛家的“白骨观”和“不净观”,实际上这就是“内照形躯”。当然普通观不起来,如果观起来也同道家一样,眼睛一闭静下来,身体内部气脉的位置,气血的流行,五脏六腑的情况,一目了然,都看得非常清楚。道家《黄庭经》就讲到这部分,但是,“内照形躯”不是用这个肉眼看,而是属于自性的功能。

  下载

  以上这四句话,就是“炼己”工夫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从明朝以后,道家讲“百日筑基”,其实有些人不到一否天就可以建立这个基础,甚至六七天就可以达到。但有人修道一辈子都做不到,只会闭着眼睛打坐,像禅宗祖师骂人黑漆桶一团,闭着眼睛黑黑的,什么都不知道,茫茫然一片无明。不管佛家道家,或者显教密宗,随便哪一种修炼的方法做到了,“炼己”的四句话也一定做到了。尤其最重要的是“内照形躯”,假定一个人修养的工夫够,能够安静下来,一闭眼,内部的情形能看得见的话,就可以祛病延年。至少用自己的精神意志治疗自己的身体,就非常容易了。虽不能说长生不死,但是慢一点衰老,多活一段时间,是绝对可以做到的。

  先管嘴再管^^

  下面他就这四句话的原则,再说明一些方法。“闭塞其‘1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子珠”,兑上缺(经),兑卦所代表的东西很多,在人体上兑代表口,“闭塞其兑”就是要闭嘴。不过以道家来讲,人身上的口很多,凡是开窍有洞的都是口,最大的是吃饭的这个口。人身有九窍,头部七个洞,身体下部两个洞,都是口。为什么闭嘴巴重要?修道人都知道的一句话:“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一个人爱说话,经常用嘴巴,一定会短命。所以我上课太多,有时候一连七八个钟头都在讲话,这就是在求早死。事实上并不是因为丨〗开了,而是精气神漏了,因为讲话时精神、意志、脑力、血液都在放射,都在消耗。一句话讲出来,生命全体的机能都要动,所以消耗得很厉害,也就是开口神气散的道理。所以修道第一要“闭塞其兑”,所有开口的地方都要封锁,不向外漏。

  “意动火工寒”是讲意志凝定的境界。佛家要做到无念专一,意一动叫做散乱,意散乱就不会结丹。我常说佛家所讲的“定”,就是道家所讲的“凝神”。定是讲法则,凝是讲境象;道家这个凝结、的“凝”,比佛家讲的“定”还确实

  一占“、0

  “闭塞其兑”以后,就是下面四个字^“筑固灵株”。“灵”就是后世所讲的性灵,也叫做灵性,自己精神的本源。“株”是形容词。内养灵性,像培养种子一样,慢慢使它发芽长成一株植物,就是新的生命开始。“灵株”是魏真人创

  31|

  造的名词,“筑固灵株”则包含了元神、元气、元精的凝结。

  “三光陆沉,温养子珠”是方法。在自然界三光是日、月、星;在人体上的三光是眼睛、耳朵、心。“陆沉”本来是个形容词,“陆”代表大地,有一句话“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说一个人达到安静虚无的境界,也就是真达到空的境界。怎么样是个空?道家形容得很确实,所谓空,没有一个空的境界。虚空粉碎,连虚空都没有。大地平沉,大地就包括我们这个身体四大,平沉是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我说参同契 第4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