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A -A

  但是,来到大街和马路上不久,他便发觉这十里洋场、花花世界,真可谓是光怪陆离,无奇不有。

  当时的上海,五方杂处,各路英雄好汉云集,来此的中外人士,都认为这里是冒险家的乐园。赌徒、骗子、盗贼、扒手、都把大上海当作他们大显身手、一展鸿图的理想之地。他们软骗硬抢,揩油调包,巧取豪夺,令人防不胜防。

  这期间,杜月笙也上过几次当,吃过几次亏,回到店里,被师兄斥骂,老板责打。如此几次这般过后,杜月笙开始醒悟,要想在上海滩上混,处在牛鬼蛇神、三山五岳的人物之中,结交朋友,应该是当务之急。

  然而,要想在那种光怪陆离、诡谲欺诈的复杂环境中交朋友,凭杜月笙一个十四五岁的乡下小伙什,既没有请客置酒的本钱,又缺乏实力派人物做靠山,谈何容易?

  因此,杜月笙在学做生意时,开始四处留心起来,遇到成群结伙的人,他总是喜欢凑上去。但是,别人看不上他这个新来乍到的浦东乡下人。

  杜月笙从浦东过来,就在这十六铺落脚。他先在“宝大”水果行学生意,因为爱赌博的老毛病不改,半年后,被“停”了生意。他倒也不在意。

  宝大水果行的账房黄文祥看他可怜,就背着老板把较次的水果批给他,杜月笙脑子很灵,他知道单是这样的水果不会卖出好价钱,他又和协兴街钱庄会馆一带的流氓白相人杭州阿发等结伙,时常在十六铺一带徘徊,看一有水果船开来,就潜登上去,半偷半抢拿了一些水果,一起在大街和茶楼、烟馆、赌场叫卖。

  三年的卖水果生涯,杜月笙得到了两个外号,一个是“水果月笙”,一个是“莱阳梨”。

  “水果月笙”是因为他有一桩独特的本领——削水果。他往往站在别人背后,看人家搓麻将或推牌九,嘴里和别人谈笑的时候,飞快地动着手指,一眨眼功夫,均匀地削下一圈圈果皮,粗细深浅如一,一刀到尾不断不折。

  “莱阳梨”是因为他卖水果也很特别,一只烂梨子,经他巧手一削,烂疤一剜,用雪亮的小刀在梨屁股下一戳,直送到对方的鼻子底下,喊:“哎,甜脆喷香的莱阳梨,价钱便宜,尝一个!”不管对方要不要,他是把梨子硬塞到你的嘴里去,叫人不得不买。

  杜月笙虽然为自己有这两手绝活而自豪,可是并不打算靠这种小玩艺儿过日子。在五光十色的上海滩,靠做水果生意赚几个小钱度日,多寒酸!他深信“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这句俗语。他当时认为,要发横财,唯有赌博。所以,他常常扔下水果刀,跑到江边的赌摊上掷骰子、押宝,后来又进赌棚推牌九,上江边小船上搓麻将。赢了钱,就请那帮瘪三朋友大喝一顿;输了钱,再去偷,去抢,去卖水果。

  后来,杜月笙干脆扔掉水果篓水果刀,领着一帮小瘪三做起“抛顶宫”的勾当来。

  “顶宫”是流氓称帽子的黑话:“抛顶宫”就是趁行人不备,抢走他头上的帽子。

  在这个行当上,杜月笙又拣出了一手好功夫。他跟在一个人后边,到熙熙攘攘的地方上前一挤,对方头上的礼帽便不翼而飞,到了他的手里,接着转身一扬手,那顶帽子就像如今青年人玩的飞蝶一般,掠过行人头顶,十分准确地落在十丈远的一个同伙手里。动作的干脆利落堪称一绝。几只“顶宫”到旧货摊上一转手,便有几块银元进账,小兄弟几个,可以吃喝几顿了。

  这路“抛顶宫”的生意,做到二十岁,也即是1908年3月5日那一天,上海滩哄起了个特大新闻——南京路有轨电车通车。杜月笙琢摸着这么个盛典时候,正是捞“顶宫”的好辰光,便约了一个搭档一起去相机行事。

  这路有轨电车是英国人在1905年成立电车公司时,开始筹建的。花了三年的时间,从现在的西藏路沿着南京路向东铺轨,一直铺到南京东路外滩。

  这一天,杜月笙起早赶到外滩,看到一节车顶周围插满了万国旗、可坐二十四个人的车厢,停在轨道上。人们围着这长方形的怪物指指点点,都不敢上去坐一坐,那是因为当时人们传说:“电车电车,车上有电,乘了触电,一电完蛋。”为了辟谣,英国商人想了个花招,在通车典礼时,特邀几个洋人与中国著名买办、海上闻人等来乘坐“首次车”,以示乘电车毫无危险之意。那天应邀的大买办、海上闻人有巨富朱葆三,银行买办、上海首屈一指的绅商虞洽卿,英美烟草人公司买办、出名的“光棍”郑伯昭等几个头面人物。

  见到这些红得发紫的名人,杜月笙异常兴奋。他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看,竟忘了自己的营生——“抛顶宫。”他从这些人身上发现了人生的真谛,隐约间望到了自己的出路,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

  那个六十来岁的糟老头,神气活现地与洋人平起平坐,叽哩咕噜地放洋屁,不就是上海滩上大名鼎鼎的朱葆三吗?他原来也是个穷光蛋呀!后来有了靠山,当上了日本商人的平和洋行买办才抖起来的。这人脑子活络,一边当买办,一边干自己的营生,开设了个专门卖洋货的新裕商行,后来又兼任水电、轮船公司的董事,发起大财了。

  发了财,他“不忘本”,对洋爸爸的马屁可不少拍。他先是捐出舟山路地段上的一块空地皮给英国租界当局造监狱,这就是后来的全国闻名的提篮桥监狱。洋爸爸不止一个,要一碗水端平呀,于是他再捐出一条马路给法租界。租界公董局大为满意,为了表扬他的忠心,就把这条路命名为朱葆三路(即今天的溪口路)。

  杜月笙再看看那个四十出头,穿得花团锦簇,俨然一副高等华人神气的虞洽卿,他十三岁时,与自己一样衣食无着,托人荐到一家颜料店当学徒。动身的那天路上正遇下大雨,虞洽卿只好脱下唯一的一双布鞋,夹在腋下,光着脚丫走路,一直走进店中。不想店堂里地面潮湿,滑腻腻的,他一踏进门就跌了四脚朝天。老板看了皱着眉头正要发火,介绍人忙说:“赤脚财神进门!你看,这小老弟跌在地下的样子,像不像个大元宝?”经他这么一说,老板仔细一端详,果然,老板这才转怒为喜,虞洽卿才总算谋到一碗饭吃。如今呢,人们带着羡慕口吻称他为“阿德哥”,上海滩上哪个不买他的账?前几年,他还花钱向满清政府捐了个空头“道名”的官当当哩!洋场官场没有吃不开的。

  再看看那个坐在电车里自鸣得意的郑伯昭,杜月笙更觉得惭愧。郑伯绍三十多岁时,还是个永泰栈房的小职员,后来靠出了几个歪点子,才蹿了起来。那是前几年,英国派兵进攻面临着要倒闭的危险。郑伯昭灵机一动,向头头进言,偷偷地把“皇后牌”改装为“强盗牌”、“老尸牌”、“仙山牌”,于是销路大开。烟草公司发了大财,不忘记出谋划策人,便提拔郑伯昭当这家公司的买办。

  杜月笙越想越觉得自己本事不比他们差,可以说是干一行,能一行。从赌博来说吧,几年混下来,骰子押宝、牌九麻将、洋人玩的沙蟹无不精通,总之,在赌场上的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可就是发不了什么大财;卖水果呢?可以说是技艺到家,门槛贼精,可又有什么大钱可赚呢?“抛顶宫”嘛,倒是手法娴熟高明,手到擒来,万无一失,不过这种小技艺,充其量也只是小瘪三的勾当!

  他经过一番对比分析后,悟出一条道理:只要想发财,穷光蛋照样能发财,关键是找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当然,有时也要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杜月笙觉得,在上海滩,只要有势力,干什么都能发财。不形成自己强大的势力,发了财,你也保不住。

  第一章用心挤进灯红酒绿的大上海四、上海青帮,诱获多多

  杜月笙要发财,必须要找到势力才行。当时,上海滩势力最大的当然是青帮。

  说起青帮,实际上是在清朝雍正初年为了承运漕粮而形成的。但帮中人却把历史渊源,推向明朝,以明永乐朝的文渊阁大学士金幼孜为第一代祖师。

  金幼孜号碧峰,祖籍应大府(南京)麒麟门外三十里金家堡,生于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明洪武时进士。先在北京燕王朱棣前任职,后随军南下,负责都督粮台。燕王在南京正位后,任工部侍郎,永乐间迁都北京,改任文渊阁大学士。及成祖亲征辽东,金奉命都督粮运,不久辽东平定,随成祖凯旋回朝。当时,他看到仕途险恶,厌弃红尘,衷心仰慕达摩,因此上表辞官,隐居栖霞山紫云洞修炼。后又转至五台山求戒,拜佛门禅宗临济派三十六传鹅头禅师为师,取名清源,从此在紫霞洞隐修,数年后去世。

  这就是青帮以达摩为始祖,把金幼孜尊为第一代祖师的来历。

  第二代祖师是罗清,号净清,甘肃兰州府渭清县东乡罗家庄人。十七岁时,他考中明朝嘉靖恩科举人,后赐进士出身,擢任监察御史及户部侍郎,吐鲁番犯边时,嘉靖帝任其为间外都督,领兵直抵番边。传说血战后不幸被困于两狼山下,粮尽三天,杀马充饥,忽来一和尚相告,寺后石崖下有本朝清源禅师北征时所储藏的粮食,往取果如其言。全军饱餐后次日出击番营,斩了番将,一直追到番都,番主出降,表示以后永不叛明,罗接受降书,大获全胜而回。

  归途中经过五台山,访求清源禅师遗迹,由此寺方丈恨修禅师指引,从佛龛中取出金幼孜的经典遗物,并悉嘉靖曾封金为护国禅师。

  罗深受感动,即由恨修领至金的塔下,拜金为师,后人在师父生后拜师,称为“灵前教祖”,就是起源于此。后来,罗清被严嵩父子暗害,入狱十二年,万历年间由于边事需要,把他释放,但他立了功不愿受禄,乃至栖霞山紫方洞金幼孜修炼处修道,在那里终了一生。

  第三代祖师陆逵,号道元,江苏镇江丹徒人,自幼学武,精干技击,当过江右总兵。明亡后隐居茅山。后慕罗清征番定回之功及其能通满、蒙、回、藏语言文字之能,又为佛教禅宗嫡系,因此到五台山求道。清初云游到甘肃、新疆一带,看到回民与汉人由于宗教不同而争执械斗,就向清廷条陈用宗教感化之策,为康熙嘉纳,授以西北宣传法师名号,赴西北宣传,订立“回汉约法”,规定回汉人民互相尊重风俗习惯,各守其制,两不相犯。

  回京复命后,康熙大喜,议授以官,他却气归学道,就封他为靖国尊人,并加封其师罗清为一清佛祖。

  晚年,陆逵在杭州武林门外宝华山刘氏庵内讲经说法,听者甚众。他殁于雍正七年(1729年)。

  以上金、罗、陆三人,青帮中人奉为“前三祖”,都于佛教禅宗有渊源,所以后来的青帮组织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青帮的真正祖师,起身陆逵的徒弟翁宕、钱坚、潘清三人,即所谓“后三祖”。

  翁宕字福亭,号德慧,江苏常熟人,祖居山东东昌府聊城县,其后适居河南南阳府。出身秀才,后弃文向河南嵩山少林寺僧习武,喜与绿林好汉交往,并入天地会,为会务奔走四方,到处为家,性情刚毅,不善词令。

  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