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总有人不安分

+A -A

  被禁足了十几日,吕氏一桉尘埃落定。

  朱允熥软磨硬泡了几次,终得老朱松口。

  老朱禁足朱允熥,本就是让他多歇几日。

  十几日时间,也该歇够了。

  从宫中出来,朱允熥先去了卢志明家。

  不管咋说,卢志明这顿板子也是受他牵连,他要连个面都不露也说不过去。

  卢志明自己就是太医院院正,棍棒伤总还是懂得些的。

  养了十几天,伤口已开始结痂。

  见到朱允熥,当即就要下床见礼。

  “不必多礼。”

  朱允熥拦下卢志明,把他扶着重新趴下。

  “卢院正板子是因我所挨,我已经是很过意不去了。”

  吕氏罪行昭明,朱允熥查常氏医桉个中的原因,已经显而易见。

  卢志明不再避讳,直接堂而皇之提及。

  “三皇孙为母昭雪,情有可原。”

  “三皇孙替臣挡了板子,又替臣和陛下求情,臣感激涕零。”

  “臣何德何能,能得三皇孙如此厚爱。”

  卢志明受朱允熥牵连不假,但朱允熥在关键之时能主动站出来,这可就不甚容易了。

  光凭这一点,就足以暖到卢志明心窝。

  “本就因我而起,我又岂能逃避。”

  “为我娘昭雪是我的事情,咋能让卢院正深陷于其中。”

  “我没啥能回谢卢院正的,带了些瓜果补品,卢院正好好养伤。”

  “卢院正义举,我铭感五内。”

  朱允熥现在没啥能感谢的,不见得将来还没有。

  有朱允熥的这句话在,卢志明的板子就没白挨。

  “殿下...”

  卢志明感佩涕零,无以言表。

  “我还有事先走了,卢院正养着吧。”

  有那个意思就行,没必要非得说出来。

  从卢志明家出来,朱允熥便去了学校。

  在铺设官道一事上,职大师生出了大力。

  之前,一直没抽出时间,还没对师生的贡献作出表彰。

  今日有些时间,也该提上日程了。

  有惩戒就得有表彰,如若不然,又何来的积极性。

  铜钱论桶装,显得特别多。

  凡参与者,人人都有。

  表现卓着的,更是都拿不走了。

  凭借着细盐,便足以支撑,朱允熥名下所有产业的运行了。

  之后,又有玻璃和水泥接连问世。

  这两种盈利虽不足细盐,但却也并不少。

  现在,朱允熥又入手了房地产。

  就目前产出的钢筋,是没有后世的质量,但建造五六层高小楼还是可以的。

  玻璃水泥楼房,三者结合,是一大噱头。

  再把贷款,出租等后世一些新兴模式糅合,房地产的水很轻易就搞活了。

  另外,还可推出别墅庄园。

  把那些家资不菲者,也一并带动起来。

  只要把大致方向把握好,绝对是一暴利的大行业。

  以当下这种情形看,朱允熥手下所有产业,短时间之内是不用担心资金周转问题了。

  简单讲了几句,便开始发钱。

  许观随同朱允熥,从师生中挤出。

  “这次修建官道一事,臣算是领教了职大学生的力量了,也终于明白殿下常说的大国工匠是何意了。”

  “匠之大,可为国。”

  “职大学生多都是些未谙世事的孩子,却在修建官道上时甘于奉献,勇于牺牲,好多人更是累到吃饭的功夫就能睡着。”

  “在臣眼里,臣一直当他们孩子,臣甚至一度担心,他们只学了些技术,纸上谈兵,短时间之内没办法上岗就业。”

  “想不到,他们一经拉出,没用多长时间,就能够各司其职了。”

  “殿下,职大发展到现在已算较为成熟了,臣以为可以试着在地方上推广。”

  “如此大利,不能只用于京师。”

  “地方上同样人才济济,应该把他们也一并调用起来。”

  对于许观的建议,朱允熥并不否认。之前只在京师推广,是源于手中资金不够。

  现在有了这个能力,推广不是不行。

  “职大推广必要冲击书院,想要具体实行,还得靠朝廷的支持。”

  “我会和皇爷爷提一下,请皇爷爷授予职大官方办学的资格。”

  “没有官家授权,庶民百姓又咋敢把子弟轻易送进来。”

  职大学费并不高。

  越是这样,越难让人取信。

  “你可提前准备,地方分校你一人兼顾不来,还得再培养些合适的人,过去任校长。”

  “出门在外,人品必须过关。”

  “一旦有心术不正者混入其中,坏的是我职大的名声。”

  把该准备的都准备好,老朱一经受命,马上就能展开行动。

  “殿下放心。”

  “自职大兴办,一直欣欣向荣,很多有远见的士子都愿加入其中。”

  “职大的工资是不低,但相较于入仕为官,还是少了不少荣誉的。”

  “因而,凡愿进入职大,必都是想在这一行业干一番事业之人。”

  “当然,并不排除有人屡试不第,从而混进来浑水摸鱼,臣会严查这类人。”

  “一旦发现有人存有这种心思,立马革除出去,永远不会再录用。”

  在职大以及小中三所学校负责了这么久,许观已渐渐习惯了他这一身份。

  处理事情时间,不仅能面面俱到,还跟着朱允熥学习了很多新名词。

  唯一遗憾的是,因长时间待在职大。

  翰林院公务多有欠缺,虽经老朱授命,一直保留着许观的官职。

  但和许观同年中进士的人,现在大部分都已多被提拔,很多人都已成一衙的一把手了。

  对于这一问题,朱允熥提及几次。

  三所学校步入正轨,许观即便不卸任,也可以把重心多放在翰林院那儿。

  凭许观的能力,凭他自己本事升迁不难。

  只是,许观一直坚持。

  为了这三所学校,宁愿辞掉官身。

  考个进士不易,像许观这种连中六元,更加的不容易。

  再不稀罕,也不能轻易就辞。

  “行吧,你有计划就行。”

  从职大出来,朱允熥又去了作坊。

  每次过来,必会到此。

  由此可见,重要程度。

  之后的几天,朱允熥一直致力于自己产业下的一些事情。

  虽重要位置都安排了何事的人,但该知晓的事情,还得全都了解了清楚。

  彻底当甩手掌柜,那可是被人忽悠的开端。

  而与此时间,朝廷又突如其来传来了一件不小的大事。

  河南遭蝗灾侵袭,由属南召,舞阳,叶县三县最重。

  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人领着一众门生联名上奏,请求老朱受命朱允炆亲往赈灾。

  拿着联名奏章,老朱吹胡子瞪眼。

  “他娘的,咱就知道这些文人都不是啥好东西,表明忠孝节义,内里男盗女娼。”

  “就他们私下里做的那些勾当,咱可全都门清。”

  “一个个拿着吕家贿赂,还和咱扮忠臣,咱留着他们,就是想瞧瞧他们还能使出啥手段。”

  “这才用了多久,狐狸尾巴就出来了?”

  “把你儿子弄出去赈灾,不就是想给你儿子脸上贴金,好扭转你儿子当前的局面吗?”

  “利用咱孙子满足他们的私利,真是打的一副好算盘啊。”

  “那小子呢?”

  “别人都撵他屁股了,他咋就不知道着急呢?”

  让朱允炆去赈灾,最终目的不过还是要和朱允熥竞争罢了。

  朱标话不多说,并不否认老朱。

  “允熥这几天,应多待在职大吧?”

  “昨天好像去了趟军研所,回来的时候,和儿子说了些火器消耗的问题。”

  为了供应蓝玉北征,军研所派出人手,进驻军械所和兵仗局,指导他们优先为前线提供火器。

  “军研所有咱看着,他去顶个屁用。”

  “去军研所点卯,以此来浑水摸鱼,别以为咱不知道。”

  毕竟是为前线提供火器,可不能出现丝毫差错。

  由朱允熥负责,火器和兵马都归武将了。

  由兵部派人,武将还不放心。

  两相权衡,军研所暂归老朱直辖。

  请收藏本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大明:家祖朱重八 第171章 总有人不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