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

+A -A

  在俞先生那里,“我很忙”向来是充当避而不见的托词用的,与俞先生那位被戏称作“r.-pr(到处皆不存在先生)”的第四位助理相配合,专用来应付汪湖溪此等人。而在常先生这里,“我很忙”就实打实意味着脚不沾地、寝食压缩了,晨起舅甥俩见不到人,晚上匆匆打过照面,人又一头扎进了书房。俞扬对小外甥戏谑道:“这就是为什么说工作太忙碌的男人要不得,看见没有——同一屋檐下,动如参与商。”

  忍耐几天,料想时机酝酿成熟,一日早晨,俞扬打好腹稿,预备上楼提议开车送他去研究所,想了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心底打好了周郎妙计,面上一派坦诚,不见城府,擎手欲敲门,门倏地被拉开,两双眼睛都是一愣,常先生手里捏一条内裤,俞扬目光移下去,真是一看深浅颜色便知昨夜春风……俞扬抿嘴笑,常周回过神来,越过他向盥洗室走,尴尬褪去,老神在在地侃道:“有什么可笑的?我跟你说,梦遗是基础科学研究者的职业病,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自慰。”

  俞扬靠在门框上提议:“那今天要不要搭我的便车,以为你的‘炼器’大业争取点时间?”——为什么是“便车”?到底还是害怕唐突了人。

  入夜,常周正在书房忙碌,俞扬走进来,悠闲地踱到书案前,陈纸、研墨,润笔、临帖,难得做起了不为鲤鱼乡丢脸的雅事,果然,把人吸引了过来,俞扬并不抬头,仍旧专注笔下,心里厚脸皮地自赞:“道劲非怒,迟留非滞,真是恰到好处!”等人静静地抱臂观摩了一会儿,方道:“有兴趣?”

  常周有些赧然地摇头,“我对这个一窍不通,只是觉得好玩。”

  “好玩不如一试?”俞扬递笔,常周怯地摆手后退,却被拉住,“怕什么?传闻张旭观舞剑遂得翰墨意,书法与万事无不相通,说不定……你能将弦理论化而入墨,开宗立派、列品入流呢。”嘴里胡诌着,手上拉来了人并肩站在书案前。

  “你真是……”常周被迫握了那支狼毫大楷,“巧舌如簧”四字未说出口,右手扶左手,五指被包在烫人的手心里,指节交如错纵的莲藕;两只有力的臂腕相贴,理智乱如胶着的塘泥;俞先生问:“左手行吗?”气息沁如飐水的荷风。

  “在想什么?”俞扬转头道。

  常周原本望着他的鬓角,此时对上他暖得熏人的眼睛,他感到自己的视线像一张误捕住大鱼的网般,沉重得收不回来,他情不自禁道:“我在想这个季节后湖的荷花该开了。”

  俞扬握着他的手书写一道短横,“为什么不去看看?”

  “案牍劳形。我在处理一个很棘手的……呃……数学问题……”常周的注意力落到纸上那歪歪扭扭的笔画上,揶揄道,“这个振动果然很有弦理论的美感。”

  俞扬稍用了点力,喧宾夺主,写完最后的捺笔,那是一个“散”字。常周因乍然的恣纵力道怔住,俞先生因势利导,“我父亲生前教育我,‘欲书先散怀抱’,想要成其事,必须先学会松弛神经,总是绷紧,其实是对自己极度的不信任。不仅书法如此,其他事情也是这样,你觉得对不对?”

  “我怎么觉得,你是在曲折地劝我不要太沉迷于工作?”

  “看,你的理解能力哪里有问题?”既达了目的,俞扬将笔放回笔搁上,“我那个视你为偶像的小外甥,昨天对我说,小舅舅,你有没有觉得常老师这几天消瘦了很多?我怕我再不阻止你,他就该进来上演‘春香闹学’了。所以,我是来问——”话锋一折,“你晚上是否有空一起吃个夜宵。”

  常周不解地留意他的神情,俞扬知道对方大概隐约察觉出自己近乎殷勤的待客之道了,但那种不该出现在成年人眼睛里的不谙世事的迷惘让他心动不已,一种哈迪斯掳走贝瑟芬妮般的冲动摄住了他,他几乎想继续引他到悬崖边缘,这时,常周轻轻撇开了视线,自若道:“当然有空,不过……作为借宿者,我是不是应该有请客的自觉?你和吟川想吃什么?我点餐。”

  粗粗一对口味,才发现是众口难调。常先生嗜甜,贺小朋友嗜辣,俞先生厌甜又厌辣,贺吟川揭露小舅舅的口味是“纽约高级粤菜餐厅惯出来的”,俞扬争辩道:“胡说,分明是美式快餐和健身餐糟蹋出来的。”常周拍板道:“那就叫一只盐水鸭!”贺吟川窝在沙发里笑,指尖挨个点过去,“本地人,美国人,泾渭分明!啧啧啧。”俞扬指着茶几上的零食包装说:“自己收拾干净,否则你就要降格为猪猡了,四川人。”

  夜宵过后已是九点,贺吟川提议一起看纪录片,难得常周偷闲留下,俞扬欣然作陪,一起积食,不料片子起头就是一窝的冷血动物纠缠得难分难舍。俞扬登时便头皮发麻,脸色煞白,瀑汗直流,胃液翻涌,哪里还装的出沉着镇定,连忙让贺吟川换一部。常周好笑问:“你这样怕蛇?”

  贺吟川也鄙夷道:“教生物的小亮老师说,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物种都有它别具一格的美。”

  俞扬惊魂甫定,开脱道:“我和它哪里平等?它简直是我的天敌,你在苛求一只鸡去欣赏黄鼠狼的美感!去,换一个。”

  贺吟川嘟囔着跳下沙发,找了部中文历史人文片。那旁白念得人昏昏沉沉,配合暗沉的宫闱画面,看得人像是一头扎进了黑布袋里。三个人轮着按了几回加速键,最终旁白成了涡轮转动似的胡搅,这下在场的没一个是中国人了。

  贺吟川心不在焉,左瞥右瞥,半天举棋不定,干咳两声,“小舅舅,我问你一个问题。”

  “问就问,拘谨做什么。”

  贺吟川道:“你觉得在亲密关系里,智商和情商哪个更重要?”

  俞扬手垫在脑后靠回沙发,心想真是小孩会问的问题,慵懒说:“那要先计量情商和智商的相关性。”

  贺吟川直晃他肩膀,“哎呀——不是问你这个,你就当我在问,智力水平相当和包容理解哪个更重要。”

  “那当然是智力。”俞扬斩钉截铁,“譬如你说一个笑话,你是希望对方真的觉得好笑,还是假装很好笑的样子?智力水平差异太大的两个人根本不能在一个层面上思考,又如何去相爱?难道靠假装互相理解吗?”

  贺吟川“哼”了一声推开他,顺势往沙发另一边倒,舔了舔嘴唇,腼腆道:“常周觉得呢?”

  常周怔怔道:“我想起我从前交过的一个女朋友……”

  舅甥俩瞪圆了眼齐问:“你从前交过女朋友?”

  “这很奇怪?我都26岁了……”一大一小默不吭声,各作思量,常周浑然不觉,继续说,“那时我还在美国的一个实验室,她是个华裔律师。她的同理心很强,和我的迟钝恰好互补;而且我们的职业不会有任何交集,这能有效地避免争执……所以我决定试一试。但是两个星期之后,她对我说‘为了我们的爱情考虑’,我必须和她去看心理医生。”

  贺吟川一头雾水,“为什么?”

  “她认为我没有任何的情感需求,这不正常,通常是心理创伤造成的。她替我预约了一位心理医生。”他的语气越说越诙谐,好似在讲旁人的故事,“那位在美国拿了两个博士学位的意大利心理医生分析完我填的所有量表后对我说,我没有情感需求的原因,是‘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不知道是出于对亚洲人的成见或别的什么,他推断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根源很可能是严苛的家庭教育。我的女友同情地问我,常,你的父母对你是不是太过严格?”

  贺吟川道:“后来呢?”

  常周低头盯着鞋面,“那时的我还很极端。我真心诚意地觉得,他们都存在智力缺陷,还告诉那位医生,他所运用科学简直就像战争中的意大利一样模棱两可(wr)。那位律师小姐觉得我无药可医,于是我们当场分手了。”

  “所以你觉得……”贺吟川感到心里滞得动不了。

  常周答不上来,“你的问题我不知道,我没有考虑过。也许它对我来说……有点难。”

  “那——啊——”

  俞扬一把将外甥摁进沙发,哂笑道:“哪来的这么多问题?你以为谁都和你一样,激素分泌过剩,每天花心思思考这些有的没的、情啊爱啊的,啊?”

  舅甥俩扭打在一处,常周摸不清状况,摇了摇头,溜回了书房。

  贺吟川半张脸陷进沙发里,闷声闷气地控告小舅舅简直是头蛮牛,俞扬将他的手反剪在背后,半跪在沙发上觑着捉住机会离开的背影思量,不慎让贺吟川反扑过来,俞扬收敛着力度掐住他作乱的细胳膊,气道:“该开窍的一窍不通,不该开窍的七窍玲珑。之前出柜的账真以为我不跟你算了?又是智商又是包容的,该不会是看上学校里哪个老师了吧?小亮老师是谁?啊?”

  翌日贺惜安学期结束,从家里打包来两只巨大的行李箱,贺吟川掏空了一只半,飞速拥抱了兄长,怕被打,又怯怯站回两步以外,感激涕零道:“一样也没差,哥你太了解我,真是不负手足之情。”贺惜安抬着下巴“哼”了一声,懒得陪他作怪,正要回房,一人从楼梯上下来。贺吟川眼见着哥哥像刺猬似的瞬间收了棘刺,一时未忍住,“嚯嚯”怪笑了声,贺惜安此刻倒浑不在意,任他嘲笑。常周道了声早,将手中准备好的邀请函递予贺惜安,温声道:“下周天文台要在毓山观测站举行青少年天文与空间交流会,我这里有一封内场邀请函,不知道你感不感兴趣?”

  贺吟川眼睛一亮,“向博士也会在吗?”

  常周道:“当然,天体物理,希微的主场嘛。”

  俞先生在心里瘪嘴,向博士又是谁?这才几天的时间,外甥都能创造话题隔离了,自己居然还在苦恼和常周此昼接彼夜地见不着面!当晚,俞先生路过客房,常先生正和人打电话。俞扬偷耳听见“租房”、“打扰”之类的字眼,霎时烦心起来,立在院子里听了一会儿菜苗招来的长一声短一声的虫鸣,没定下心来,反而被蚊子在下颌上咬起好大一个包,恨恨想:“这个人是怎样一根进退有度的木头!”转身回了书房,坐在矮塌上茫茫然检查大外甥的功课,忽地在哲学课本上看到一句话,“万事万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没有联系亦能创造联系。”俞先生沉思片刻,豁然开朗,疾步走到半月桌的电脑前,给董升升发讯息:“帮我查查毓山天文台的新近研究项目,挑个最花钱的,联系沈轩翥台长,以垂虹资本的名义给他们捐款。”俞先生愉悦地坐回矮塌上,得意地查看邮箱里的本月个人理财报告,盯着屏幕上那群欢快的“0”,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胸有成竹。

  俞先生忽然想起雷妮对他唯一的教诲——“人其实可以不做任何迁就地生活。”她从来不说“如何”,以至于他以为那不过是庄周口中的“无待”般的虚无缥缈。而如今,倘若再加上“极端有钱”这个基础,他似乎开始觉得那是可能的了。董升升才提出邀约,沈台长便亲自电话联系俞先生,感谢之余,表示一场正式的捐赠仪式是少不得的。俞扬虚推说行程繁忙,沈台长果然说,时间安排可以由他决定。“我听说贵台下周要在毓山举行一场对外开放的交流会,很是受瞩目啊……”俞扬狡猾地拉长声音,“您也知道,我本人并不是好虚名的人,但这次毕竟是公司层面的决策,如果捐赠仪式能在届时举行……”沈轩翥愣了片刻,连忙道:“那当然最好!那当然最好!”董升升旁听着,丝毫摸不清头脑,俞扬亲临现场,究竟是谁给谁带关注度啊!

  隔日放出新闻,俞先生的社交网络账号下一派雀跃,可惜俞先生的手机常年栖身在沙发缝里,只有董升升隔着重洋为此忧心劳神。接下来俞扬收到各路亲友师长的轮番提醒,叮嘱他千万注意安全,俞扬想起半月前俞柳的询问,微眯着眼思索片刻,在助理小组幽幽发出一张《最后的晚餐》,董升升毛骨悚然,立马前来负荆请罪,“老板,我这不是太紧张你了嘛。你向来不太知道自己的新闻流量是什么状况,我怕你被饿虎扑食……”

  “那上次又是怎么回事?我姐是怎么连我最近读了什么书都知道的?”

  “那是俞教授主动问的。”

  俞扬抱臂而坐,怀疑地审视着屏幕上一张憋红了的脸,董升升咬牙顶上他的目光,俞扬不再向他施压,淡淡道:“下次你不必这么做了。放心吧,内场活动是半封闭的,我心里有分寸。”

  到了下周,去毓山的路上还是不免遭遇了一番围追堵截,不过俞先生的地位毕竟已颇令人忌惮,那群人到底不敢逼得太紧。与沈台长寒暄一番,被请入内场,俞扬的目光遥遥捉住一个身影,那个人也望过来,俞扬对沈台长道了声“失陪”,沈轩翥料想他是遇见了熟人,便摆手示意他随意。

  俞扬顶着后梳的额发,穿着定制的西装,稳重地向常周靠近,可是空调的风好似都在往脚底吹,使他越走越轻快,他有些无奈,又忍不住唾弃自己,不知为什么,忽然变成一只开屏的公孔雀。发觉对方偷偷抿嘴,俞扬问:“笑什么?”

  常周干脆笑得眼带桃花,“没什么。见惯了你的宅男模样,有点不习惯。”说罢又问:“你怎么会来?”

  俞扬被他注视着,暗想也许这双眼睛就是问题所在,一笑起来,自己就仿佛浸入了柔情蜜意的水里。手心隐隐发痒,想要替他遮住。口中只简单解释是来参加捐赠仪式的,目光转向常周身边的年轻女性,礼貌地问候:“这位是?”

  常周为他介绍:“这位是毓山天文台的研究员,我的朋友,向希微博士,毕业于美国……”

  这位女士将乌黑的长发简单系在脑后,穿一身不露锋芒的淡色裙装,素雅内敛,好似一株不必靠重瓣叠蕾吐露芳香的兰草,与常周的气质十分搭调,平白叫俞扬想起江为那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来。俞先生欣赏之余妒意横生,连对方是自己的校友都未曾注意。向希微浅淡地笑了笑,与俞先生握过手,向常周道别:“教授差不多快到了,我得去接待他了。我的室友月底出国,大概两周以后能把房间空出来。你打算搬过来时提前告诉我,我把钥匙给你。”

  常周稀里糊涂地应着好,不知她为什么又把刚刚说过的话重提一次。

  俞扬感到心里有一缸酿坏了的酒,但又不愿太莽撞,于是试探道:“向小姐没有伴侣吗?你和她同住会不会不方便?其实我——”心下一横,干脆道:“其实我可能不久就会回美国,房子空着也是空着,你真的不必太着急。”

  “希微也是单身。不过,我也在担心会给她造成不便。虽然我们从前也不是没有同住过,但那时毕竟是在国外。”常周烦恼地摇摇头,“我看我还是拒绝她比较好。”

  俞扬皱着眉,强忍着不去逼问他“同住过”是什么意思,却听见他紧接着犹犹豫豫说,“其实,我在想,有没有一种可能性……”

  “什么?”常先生难得这样难为情,俞扬柔和地望着他赤红的脸。

  常周抬眸,在俞先生的眼角发现一条仿佛倏而便会消失的细微纹路,忽然意识到对方比自己年长许多。这让他接下来冒失的话找到了依傍,“我知道这对你来说就是个笑话。但我还是忍不住心存侥幸,希望你能宽容地考虑一下,那个……你能不能接受我向你支付房租?”

  俞扬神情恍惚的坐回沈台长身边,仔细咂摸对方刚才那句“谢谢你,俞先生。”怎么又叫“俞先生”了?他后知后觉地怀疑起对方忽然冒出的敬重,难不成是将自己的心意当成了对后辈的关爱,不会吧?

  沈轩翥早瞥见他见了谁,满腔欲言又止,“俞先生和小常认识?”

  俞扬换上和煦的笑,“很熟识。”

  沈台长揣摩不出其中意味,又有些担忧,只好低声道:“这孩子从小成长环境不太好,性格有些古怪,虽不甚玲珑,但剔透有余。如果有冒犯的地方,还请俞先生见谅。”

  俞扬稍加思索,信口开河道:“国内的新闻媒体究竟是怎样报导的?俞某有这样小肚鸡肠?不过——小周他有些方面确实有些固执,让我这个做朋友的很是为他担心……”

  “俞先生是公认的企业家的楷模,网络上的年轻人,十有八九都是你的拥趸,媒体哪里敢搬弄是非。”沈台长捻着纸巾擦了擦鬓角,“小常他——其实并不是固执。俞先生也从事过研究职位,想必能够理解,人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想追求点和主流取向不太一样的东西,是多么不容易。主流的规则是为了规范大多数人的欲望而制定的,它会一点一点蚕食你的领地,逼得你去妥协、屈服。所以有人说,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纯粹的学术。而常周,旁人可能看到他的固执、他的封闭,作为长辈和同僚,我看到的,是他为了保全自己的领地所做的努力。”

  俞扬若有所思,沈台长继续说道:“早在二十年前,我就知道,这孩子迟早要闪光。只可惜,当时他拒绝了我的收养,否则庭中有如此芝兰玉树,真是何其有幸……”

  “收养?”

  “噢,我夫人年轻时受了不少苦,没有生育能力,但一直想要个孩子。”沈轩翥唏嘘道,“我们去孤儿院那天,碰见一个孩子蹲在墙角,聚精会神地盯着水泥地。那时梅雨还没过去,雨丝被风吹进屋檐,全都斜斜地打在他身上。他的脸上是正常孩子不会有的专注神情,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孩子精神有问题。说来惭愧,我当时只自私地希望能领养一个健康点的孩子,于是根本没有特别注意他。是我太太,捏着他的手问他在看什么。你可能不相信,他当时很不高兴,六岁左右的孩子,皱着眉瞪着眼,倒像是我们打扰了他!”

  俞扬知道那是常周,会心一笑,“他在做什么?”

  “他说他在给水泥地填颜色。”

  “难道是——”

  “没错。是四色问题。”沈轩翥目光空茫茫的,“我问他,是从哪里看来的,他从口袋里拿出几张折叠整齐的纸,上面正是四色问题的拓扑证明。据说那是一个姓廖的中年男人给他的。我猜想,他的拒绝很可能和这位廖先生有关。”

  俞扬想起常先生那句信手拈来的“回我父母家”,那与自己不相上下的扯谎功底,料也不是一天两天培养出来的,他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人。问出孤儿院的名字后,俞扬向身后的二级助理要了手机,给常先生发送短信:“结束后和惜安在外面等我,我们一起回家。”

  承办交流会的酒店在山麓地带,这里没有山顶的观测中心那样好的视野,却不妨凭栏而立,欣赏蛰伏在脚下的黑漆漆的树林,是如何托起一整个静谧的夏夜、一整片华丽的穹顶的。那些茂盛的树木将枝桠高高地擎出花岗岩条石砌的护墙,一叶叶、一声声,将停驻其间的人缠绕进熏人的暖风里。俞扬出来时,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场景。

  俞先生无声地靠近他,期望不必打破他的世界。常先生笑意盈盈,摇了摇手里的玻璃罐道:“猜猜是什么?”俞扬凑近一闻,桂香袭人,挑眉道:“酒?”

  “希微自己酿的。”常周讨好地递与他,“送你了。”

  俞扬调笑道:“我帮了你大忙,你就这样拿别人的东西糊弄我?”

  常周理直气壮地强作解释:“去年秋天我上树摘了桂花,我是有股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