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7

+A -A

  “我没事,习之。”沈瑜轻声说道。他还真不是在害怕。他见过的死人不少了,亲手杀人,前提是对方罪大恶极证据确凿,而且很有可能再度出手伤人,权宜之计,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即使生理反应难以克服,他的心还是很平静。

  沈瑜只是有些迷茫,这是吴君翊治下的京城,尽管不算什么太平盛世,但他们以为,百姓的生活,至少是在逐渐变好的。可是事实上呢,为着一盆花草菅人命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没有任何人过问,如果不是碰巧被他们撞上了,大概这位姚老翁马上就会步儿子的后尘。

  这些……这些都是他们的错。吴君翊深居宫中,并不知悉,那为何他们也没有发现呢?

  就算手刃了这个恶奴,该造成的伤害还是已经造成了。而且,没有人知道,这背后究竟还有多少类似的事。说到底,他还是成长的太慢了,太慢了。

  因为是赶花会出事,出事的还是季家家仆,所以衙门的衙役捕快来得到是快,迅速将他们三人,还有一具尸体团团围住。吴君翊根本懒得看他们,只懒懒地拎着佩刀。文官的声明实在太重要了。他已经决意自己背这个罪名,自然要护住沈瑜万全。

  “闹事斗殴杀人,你可知是何罪名?快把刀放下!”为首的捕快也拔出佩刀,大声嚷嚷。

  吴君翊轻蔑一笑,毫不客气地问:“邱县令在衙门吗?”

  “就算你认得我们县尊又如何,此事断不能善了!给我拿下!”那捕快先是犹疑,接着似乎恼羞成怒,一挥刀,下令。

  隐在人群中的护卫也藏不住,各个靠拢过来。他们能跟在吴君翊身边,都是精心挑选过,能够以一当十的,气势自然不一般。

  那捕快八成还没见过这么嚣张的犯人,一张脸又红又紫。沈瑜看人又有躲起来的架势,便冲吴君翊耳语道:“此事不宜闹大,要么跟他们回衙门,要么也叫人把这里先封起来吧?”

  吴君翊草草地点头,叫人去“请”邱县令。

  发生命案,按例也是要县令带仵作现场勘探的,捕快只能和他们一行人僵持着,先把周围的百姓疏散走。

  邱县令喘着粗气一路赶来,看到的就是为手持佩刀的煞神。吸取前任蒋县令的教训,刚刚走马上任的邱县令牢牢记住了这张脸——他毫不犹豫、双腿一弯,跪地行叩首大礼。“臣邱明拜见陛下,陛下万岁!”

  开玩笑吧?跟随县令前来的捕快、衙役脑海里不约而同闪过这个念头。但侥幸的心里没有任何用,光是看着周围虎视眈眈的护卫,这些人就认怂了。

  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并不难,姚翁正是现成的人证。他虽然激动,却没有失去神志。他口音也不算重,口齿清晰地复述了自己家的一出惨剧。

  听到最后,连很多跟来的衙役都垂头不语。他们也都是穷苦家庭出身,平时虽会做做什么敲诈勒索之类的坏事,但大是大非还是拎得清的。若是换做他们,这种场合下,手中若要刀剑,也要一刀取了这狗奴的性命!

  邱明只能不断点头,眼巴巴看着吴君翊,等待吩咐。可吴君翊并不打算给他什么提示,直接截了姚翁的话:“朕本是来赏花的,听了这话,却有些看不下去,那人还要拔刀再次伤人,朕只是想拦一拦,没想到他自己撞上了。该怎么办,邱县令按规矩来吧。”

  邱县令哪里敢按规矩来了,规矩还要带人回去问话呢,他哪敢劳动皇帝再去一趟县衙?因此他象征性录了几句口供,让仵作当场验尸记录,便命人收尸,带回衙门,再派人通知季家。

  姚翁膝行到吴君翊面前,用力磕了三个响头,额头都红肿一片,他才含着泪说:“草民不会说话,只是陛下为大郎报仇,草民愿为陛下一辈子吃斋念佛。”

  吴君翊无法直视那神情,胡乱地点点头,嘱咐邱明帮他安葬孩子,以及赔偿:季家家仆伤人,肯定是要赔偿的,至于季家家主要不要治罪,还要另说。

  复阳县这两年大约是风水有些问题。赶花会上的事情传出去后,大部分都忍不住要这么感慨一二。大抵还是因为离皇城太近,才让陛下每次微服出宫,都能转到那儿去。

  邱明算是十分幸运的,因那姚翁告官时收状子的不是他,所以没落下什么处分,阴差阳错,还在陛下面前露了个脸。可别的人就没那么走运了:该撤职的撤职,该下狱的下狱。季家更是不知道犯了什么神仙,沾上这种事,自己都脱不开身。

  季家郎君上书请罪,赔付了姚翁良田、宅院,为姚大郎修建墓葬,更让出了那株牡丹,为之更名姚黄。

  姚黄、魏紫。这两样牡丹随着这一桩罪,彻底打响声名。哪怕是对花卉无感的,也要好奇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花,才能引来一桩血案。

  而一旦见过这花的,又会被深深吸引。姚黄魏紫一时之间成为京中新宠,而人们公认姚黄略胜魏紫一筹,可谓“花中之王”。姚翁,与他的孙子日后的生活,算是有保障了。

  这些善后的事情,自然有苦命又幸运的邱明去料理。然而纸包不住火,不管吴君翊如何咬死了自己砍了那一刀,兴许是季家那几个逃跑的家仆走露了消息。总之,京中关于一向引人景仰,无数人梦想的东床快婿沈状元,多了些影影绰绰的传言。

  手刃?那也太夸张了吧!大多数人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的,更多也是不信沈瑜这样清清白白的文官会杀人。但俗话说空穴来风,刘彦并非毫无依据,因为这些传言,上沈家说亲的,倒是少了不少。沈瑜觉得,这也算因祸得福。

  真正与他亲近的伙伴,却从不会说这话。郭逸怒斥季家管束下人不周,杨锋当他的面夸赞陛下当机立断,至于陈鸿鹏,直接拉着他要切磋切磋武艺。

  至于宫里,却很少有人传这些话,原因很简单:吴君翊已经说了,这是他干的。天子金玉良言,谁敢反驳?只不过待沈瑜的态度,又要恭敬得多。

  不过就算是天子手刃罪人,也要承担风险的,言官劝谏啥心不宜过重之类的折子一转眼就堆上来了。

  就在外头流言蜚语传个不停的时候,京城又出了另一桩事:太学闹起来了。

  国子监是京师最高学府,每次会试都会为朝廷输送一大批人才。但是学子们都是有头脑的,这群聪明人多了,如何管束他们,就成了问题。所以这群学生各个压着厚厚的戒律,国子监有祭酒司业,还有旬考。

  这一次闹起来,还是为那武举一事。

  朝中虽然毁誉参半,但在一派人坚持不肯让步,另一派人默不作声的态度下,武举还是顺利推行。然而这时候,身为最高学府的太学生们,坐不住了。

  “这是太学生集体上书的折子。”李起苦着脸,把那长长的奏本放到吴君翊面前的桌案上。“祭酒大人刚刚递过来的。”

  他说完话,就自觉地后退一步,隐入阴影中,尽可能减小存在感。

  吴君翊往后一躺,懒懒地笑道:“写了什么?给朕念一念吧。”

  李起双膝一软,直接跪倒了。“陛下饶命!奴才不敢!”

  “他们既然敢写,你有什么不敢念的?”吴君翊虽然这么说,但还是放过了他,自己翻开那长长的纸张看起来。应该是学生中出了一人专门书写的,字迹工整,只是从笔画不难看出他写字时激昂的心绪。

  而内容,大体上还是老生常谈,痛斥穷兵黩武是国之大害,兵者,凶器也。重用武夫,会使朝廷动荡。吴君翊不用细看,就知道说的都是什么。倒是在最后,占了三分之一篇幅的,是签名,这些名字都是用暗红的血迹写上了,看到这儿,吴君翊眉宇间终于有了波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乱世生存攻略 分卷阅读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