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7

+A -A

  春节过后,白伏城和何清欢还有几个首领在烧陶部开会,计划明年的工作。

  这个大屋是不能永远就这样住的,一定要在峡谷外面建设永久居住点。

  盖房子,科普如何盖房子,盖房子的材料,步骤,格局,面积。

  一般开这种民事民生的会议,周围都有一群人围着听。

  大家一起听,也跟着学了不少东西。

  第一步就是要建一个更大的窑,专门烧砖的。

  烧砖用的土就是红土,不需要像烧陶一样那样精细的泥,只要是有粘性的红土就行。

  西峡外面的荒原下面就是沉积的红土,为了方便运输,就近在峡谷的山脚下建窑即可。

  砖分红砖和蓝砖两种,红砖就是把制好的砖坯,晾干,入窑烧一遍即可。

  蓝砖在红砖烧成之后用冷水泼,再入窑烧一遍,出窑后就变成了蓝色。

  为了省事,我们就烧红砖,也很结实啊。

  还要建石灰窑,烧石灰。

  看哪里有适合烧石灰的石灰石,就近选址,建设,石灰用量远不如红砖大,可以用牛驼到永久居住点。

  村庄建设也要分开,五个百夫长分别带领自己的勇士和勇士的家人建设五个村庄,每个村庄隔大约5公里的路,根据水源的远近分配。

  分开建设,是为了以后人口的繁衍,土地的就近分配。

  第63章整体规划

  等以后人口多了,逐步往东扩建,基本的原则是,每达到一百个勇士,就分出一个村落,带着他们的新媳妇,去开发新的土地,原来的老人家里只留一个孩子继续在原土地上生活。

  现在的城市里,二点四平方公里的面积能住四万人,这个人口密度和原始社会根本不能相比。

  既然离开的远了,就需要一条路,在峡谷的谷口,平着在半山腰建设一条从峡谷的南夹角沿着大月山的弧形一直到入海口的高速路。

  有了路,就可以骑马,可以用牛拉车,效率会大大的提高。

  当然一年是建不成的。

  先建设主要的路,从峡谷口分别往南,往北修建。

  沿途分别修建村子,村子建设在半山坡上,绝不能占用山脚下的缓坡和平原,那些都是宝贵的耕地,即使现在用不着也不能占用。

  因为耕地一旦被污染,再想恢复就需要漫长的时间。

  南夹角是一定要修建的,还要建设码头,和大坝。

  因为那边有大量的水产需要运输到各个定居点。

  等以后有条件了,再分别建设通往爱河的道路。

  有小河的村庄可以直接用水路前往爱河。

  大量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铁质工具,所以,别克,出了三九一升暖之后,继续去黑山挖掘铁矿石。

  怒江化冻之后,用船直接运输铁矿石。

  什么是船啊?神使大人。

  船就是可以漂在水面上的大屋子。

  和羊皮筏子一样吗?

  比羊皮筏子结实,安全。

  在芋头田那边修建一个码头,也要建设一条通往峡谷的路,那边要建设一个村子,叫军垦。

  男人保卫领地安全,女人种植植物。

  现在先以怒江为天然隔断,等以后人民繁衍的多了,就以静江为界,逐步扩大领地面积。

  这里军垦戍边的村子,秋天收获了庄稼运回峡谷,可以在三九天之后,妇女儿童老人撤回峡谷,只留值班的男人看守村子。

  军垦的村子在峡谷西面的垛口可以用望远镜观察到,到时候用旗语和烽火信号联系。

  天气好的时候,定点用旗语表示,已经有布了,先用作最重要的军事设施,白旗表示平安。

  黑旗表示危险。紧急情况点燃烽火,这边马上就会增援。

  明年的事情很多啊,日程被安排的满满的。

  在木签上写下要干的事情,安排先后,或者同时进行。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还有女人,所以外贸部的工作也很重要。

  开春还要去看看小月山那边的具体情况。

  在那边也要设立一个定居地,这样,小月山北夹角,大月山的南夹角,爱河就形成了一个驯龙谷的西大门。

  两边都有自己的人把守,建设的村庄,大坝一定要建的,链接大月山,小月山,整个驯龙谷就成了一个封闭的,无法进入的铁桶,没有允许,谁也别想进来。

  所以,任务重,时间紧,一切都是越快越好,在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建设完了,让他们干瞪眼。

  众人听得热血沸腾,盼着春天早点来,大干一番。

  眼见着芋头山,肉山,逐渐的消耗下去,巫医阿姆告诉族长大人:“盐不够了,咸肉也不多了。”

  白伏城:对,盐应该不够了。我们那些盐足够我们原来的部落吃的,一冬天增加了这么多的人,肯定是不够的了。

  好在天气一天一天的暖和起来了,白天也逐渐变的长了,只是还没有化冻,地里也不能耕种。

  别克他们已经出发了,因为凿石头,不管冬天还是夏天,都硬。

  白伏城又叫过来当初一起煮过盐的勇士来,费费,大熊,安排他们两个带领一百勇士去海边煮盐。

  神使大人让曾经跟扑猜一起漂流的十个人中的两个跟他们一起去。

  告诉他们,要远离入海口的地方取水,出盐率才会高。

  一百个勇士和健壮的女人打着火把跟着两勇士出发了,在冰雪开始消融的初春。

  有个词叫青黄不接,就是冬天储存的粮食吃完了,春天还没有长出新的食物,这个时候就叫青黄不接。

  目下就是这个时候,何清欢和白伏城一家四口,带领一百来食品部的女人和没有排班的勇士,来到开始融化的爱河边上。

  所有人都背着筐。

  前天刚下过一场雪,巫医阿姆说这是最后一场雪了,以后再下,也不会存下了,马上就会融化的。

  可是部落里的食物已经所剩无几了。

  爱河的冰面下,已经开始消融了,只剩下20公分的冰面。

  神使大人和族长大人开始示范如何在冰面上捕鱼。

  原始人冬天的时候不吃鱼,因为冰面太厚,根本打不开,只能用石头用力的砸,等砸开了,人也很危险的掉进去,就是淹不死冬天被救出来也会得风寒,这个时候的风寒是会死人的。

  所以,一般不会去冰面上砸冰捕鱼。

  现在有了铁质的工具,方便多了,白族长在神使大人的指挥下,用铁矛在冰面上刻了一个半米见方的方框,沿着这个方框开始凿冰,当凿破最后一下的时候,整个冰块咕嘟一下被涌上来的河水冒上来。

  众人惊奇的啊了一声,好神奇啊,看着微笑的神使大人,太厉害了。

  族长让大家隔一段凿个洞,隔一段就凿个洞,一共斜斜的往对岸打了五六个洞,然后把栓了木棍和石头的拉网续到水里去。

  拉网是在冬天用苘麻编制的,因为要抓大鱼,网眼很稀,好编的很,何清欢只教了一遍,春花她们就会编了。

  编好之后用动物的血煮了一遍,晾干,就好了。只是这种苘麻编制的网,每次用完都要洗干净晾干,所以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说法,这是真的原意,不是后来延伸的讽刺的意味。

  蔡伦造纸用的就是这种烂渔网,是植物纤维。

  网头上的长木棍选用质地较轻,容易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材,在第一个冰洞用木叉控制木棍的走向,到第二个冰洞口,同样用木叉控制走向,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冰洞口,提出洞口别在木棍上,搭在冰面就不会滑动了。

  为了提高捕鱼的产量,所以多等了一会儿,何清欢就着这个时间带着几个勇士去小月山看了看。

  这边没有被烧,草长的一人多高,多么肥沃的土地啊。

  何清欢在这边发先现菰米,菰米的变态茎就是茭白,这边的菰米没有变态,还长出了菰米。

  但是很低产,长得倒是挺高,快两米了,稀稀拉拉的在头顶长着几根穗,接着几颗菰米。

  怪不得古人种了一段时间就抛弃了她,实在是太不争气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我的神使大人 分卷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