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3

+A -A

  邵坤头一次发现,他媳妇酒品不太好,喝完酒喜欢亲他。

  这酒气混着媳妇的体香一并传来,邵坤哪儿能受得了这种刺激,安顿好媳妇大半夜还跑出去吹了吹风。这才终于体内那股燥热泄掉了,在门口散尽了寒气才回屋的。结果刚躺在床上,媳妇又一次的贴了上来。

  这对邵坤来讲是一次甜蜜的负担,

  第74章村里

  这年头甜食格外受到大伙儿的偏爱,邵坤的米糕很快就有了名气。一天蒸三锅,一锅里一百个,小孩巴掌大,卖两文钱一个,可以用油纸包好带走,也可以用竹签串起来边走边吃。

  米糕的出现一下子取代了饴糖这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甜丝丝的米糕还有粮食的香味。孩子们都不舍得大口吃,生怕一不小心就吃完了。

  在村里经常能看见孩子手里拿着米糕,被小朋友们羡慕一天,最后再满足的吃掉,伴随着香甜的气息入睡。

  村里小孩都闹着要吃,两文钱一串还不容易买到。因为小贩一来就包圆。

  邵坤家的脆皮烤肠和米糕最受到小贩的喜欢。有些人走很远就想来他们这进货。入秋之后天气也渐渐的凉爽了,只要存储得当就是两三天也能放的住,再说邵坤家的东西味儿好,吃过一次的都认准了他们家,非常好卖。

  村里最开始还眼红邵坤赚大钱呢,那个酱香饼,泡菜,随便拿出来什么都被人疯抢。人比人气死人啊。后来也就习惯了。

  唐母正在村口洗衣服,河边那些也在洗衣服的妇人忍不住凑过来道:“你二儿媳妇什么时候生?瞧着肚子可不小了。”

  唐母事事顺心,每天都笑呵呵的,五十多岁的人瞅着倒有点容光焕发的样子,笑道:“还得一两个月呢,现在这年轻人可比咱那时候享福,成天好吃好喝的。”外头都买不着的米糕,脆皮肠,他们家里天天都有,变着法的吃,她也跟着借光。

  妇人道:“你家过的真是不错。但要我说最有福气还得是人家唐泽。我听说这米糕和烤肠都是邵坤特意为他做的。”她们上了年纪的人都有点酸了。当初自己怀孕的时候能吃口煮鸡蛋就算改善生活了,人家是精米白面的喂。

  唐母也跟着笑道:“这唐泽是有福,邵坤特意给他做的红糖丸子,用了不少好东西,甜丝丝的一大碗。吃完浑身都暖呼呼的,上次邵坤多做了一些,给我二儿媳妇送来一点,我也跟着吃了,是好吃,就是费事儿,他都没拿出来卖,不然你们都应该买点吃,对身体好。以前亏了的身子该补也得补补。”

  旁边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瞅瞅人家多会吃啊。

  唐家现在跟着邵坤,也没少借力吃的不缺。昨儿邵坤去买米面粮油。人家送了足足五车。堆起来一人多高。

  就连珍寡妇,以前那日子过成那样,现在家里好过了很多。可惜邵坤就招了这一回人,从那之后就再没了动静了。既然碰见了唐母就问了起来:“邵坤现在还招人不?”已经把地里的庄稼收回来了,上眼看天也冷下来了。地里家里都没啥活儿,往常大伙儿都呆着,可是现在瞧着人家这日子红红火火的,他们也想找点别的活儿。就盯上了邵坤。邵坤虽然家里买了四个佣人,但人手还像不咋够用的似得。

  唐母道:“目前还真有个活儿,但不是做吃的。”她说的有点犹豫。

  她们在唠嗑,旁边还有不少竖着耳朵在旁边听的呢,原本以为就是随意聊聊。居然还有这个事儿,大伙儿连忙放下手里的东西凑过来,生怕来晚了赶不上这一波好事儿。

  “啥活儿?你看我能不能干?”

  “我儿子总说你家好,现在你家发达了可不能不提拔你大侄儿呀。”

  那个问话的妇人有些恼怒:“你们这是干啥呀,啥事儿都得有个先来后到,差点没给我杵沟里去。”那个后悔,以后说点啥话可得背着点人。

  唐母旁边呼啦围上一群人,唐母道:“是这么回事儿,邵坤现在做吃的一直都是在小院里,有点铺不开了。就想再附近再盖一个大的地方专门做吃的。眼看现在上秋但还没冷,想抢着在冬天把房子盖好。说要蒋老二花点银子盖,我跟他说不用花那么多钱。就在村里找几个好劳力一样干。他还没想好呢!”

  大伙儿一听,连忙道:“这话说的不假。咱村这些年都是村子里人帮着盖房子,不也挺结实么?”

  “对对对。”

  “这事儿你可得好好跟邵坤说说。找咱村里的人盖房子多便宜。何必让外人扒一层皮呢。”

  “挣钱也得算计着点花。”一个个都苦口婆心的说。只要邵坤盖房子,大伙儿都能跟着挣点钱。

  唐母道:“嗯,这事儿我跟他说。”

  很快一飞就过来,笑道:“婶子,邵坤哥叫您过去一趟。”

  旁边人道:“一飞呀,啥事儿?”

  一飞笑道:“不知道呢。”

  大伙儿瞧着他不说,笑道:“这鬼精灵。”都知道他是个哥儿邵坤家做事儿,说话利落清脆,人也合群,村子里还有小伙子想娶呢,但是一细打听那些人家就断了念头。

  他是奴籍,将来在一块了,孩子都是邵坤的家生奴才。村子里就算再想跟邵坤攀上关系,也不愿意这样做,时间一长也就不了了之了。

  一飞听说后,也不以为意。嫁人有什么好的,他还是愿意过现在的日子。

  唐母一听说邵坤找,也就跟着回去了。

  刚一去了邵坤的坐吃的的小院,唐父也在。

  邵坤道:“爹,娘,上来找米糕的人越来越多了。原来一天蒸三锅,现在一天十锅都不够卖。昨儿还有人大老远过来要买一千个。米糕这块您能不能帮我管管。”邵坤手里头干活的人。但除了一寒,其他几个干活儿还行管理差一点,得找一个压得住的人管事儿。

  “行。”唐父率先的答应了下来:“我就愿意闻粮食的味儿。”

  唐母也道:“啥帮不帮的,我们反正也闲着。”

  邵坤道:“那家里没人管怎么办?”

  唐母笑道:“哎,这都不用担心,有你大嫂呢。他现在跟唐玉玩的可好了。每天都给小玉儿讲故事,唐玉晚上都特粘着他,你大哥也没辙。”唐母看着大儿子吃孙子的醋乐不可支,在旁边没少看热闹,感慨道:“你大哥能找到他真是有福气了。”

  邵坤也笑着称是。

  把米糕这事儿落定了邵坤也算是放心了。他做的米糕放多久都不会硬,很好吃的,也能放好几天。

  起初就几个小贩,后来不知道咋回事儿过来找的越来越多。还有外乡的人坐马车过来。真是不够卖了,有唐母他们帮忙能省不少心。

  “邵坤?”声音从后背传来。

  他回头一看居然是邵大哥,主动来找他,邵坤也很意外:“咋了。”

  邵大哥想说话,但是这小院里还有邵坤的岳父岳母,他有话说不出口,就那么欲言又止的很为难的样子。

  邵坤见状把他带到一个僻静的角落:“找我有事儿?”

  收了粮食,他也没啥干的。再加上媳妇天天说二弟跟邵坤走的近,混了不少好处。一次两次不往心里去,时间长就有点说不出的复杂。这次出来邵大嫂不知道。

  他想了一下道:“三弟,我家孩子多负担重,日子也艰难。以前的我也是被贱人蒙蔽了。咱们一笔写不出两个邵字。大哥没文化,以前的事儿你别跟大哥一般见识。”

  邵坤冷淡道:“以前的事儿都过去了。”他一个字都不想提。

  邵大哥脸色一僵,随后道:“就算你不介意,我也欠你一句道歉。这次来也不是别的意思。我瞅你的烤肠挺好卖的,我想去外头摆小摊卖烤肠。”起初他舍不下这张脸,但现在想想邵坤要是也像他这样,能有现在这个家业么?

  邵坤道:“实不相瞒,我这烤肠根本不够分。给别人批发六文钱一根,你要的话五文钱一根。每天五十根,但是不能倒卖!”都卖出去一天就是一百文的纯利,这点小利,邵坤现在也看不上。他张一回嘴,邵坤也不好拒绝。

  邵大哥对邵坤很是感激,没想到他这个弟弟这么不计前嫌,还愿意给他让利,对比起以前自己干的事儿真挺脸红的:“谢谢。”

  邵坤道:“好好对娘。”

  “娘在我那你就放心。”邵大哥说着,出摊他得准备一些炭火。炉子,小推车之类的。既然得了邵坤这话,也不多逗留,离开了这里。

  邵坤回到院里把所有人集合起来,如今张三胖成亲了,鸡蛋灌饼的生意也送给他了,目前家里有岳父岳母,邵二哥,珍姨,还有一飞,一寒,二航和二谨。邵坤道:“以后家里就主打米糕和烤肠,酱香饼。泡菜卖完最后一缸就不卖了。”他家什么都卖得好,也有点顾不过来。

  腌的速度比不上卖的速度,封坛之后再少腌一点,自家还要吃呢。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忙,正犯愁呢,有俩男人背着包袱被村民指路来了这里,一进来就要给邵坤磕头,询问后才知道,这俩人就是那日救下的长工。

  邵坤已经以前付了买人的钱,是他们俩的正经主子了。身体的伤好了之后憋着劲儿要找邵坤报恩呢!

  他们的到来,邵坤犯愁的人手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第75章二嫂生了

  新来的长工被改名为三平、三兴。他们俩都是干活儿的好劳力,他们一到,火烧的旺旺的,为了做米糕大石碾子也用上了,一边磨一边蒸,整个村都透着粮食天然的香味。

  小破老宅只有一层稀稀的木栅栏,在外头就能看见里头做东西的步骤。邵坤用纯大米又废了这么多道功夫最后一个米糕才卖两文钱。也就他家量大能合上本,还能小赚点。其他人散买大米价高,根本不赚钱!偷学邵坤家的米糕也没用,有那功夫还不如琢磨其他的,很快就有人但无师自通学会煎鸡蛋饼,吃起来也挺劲道的。

  小集市的人有不少买来吃的。

  邵坤家的美食做法都太复杂,还是简单的吃食更适合村里其他人去开发。弄不好也赔不上,要是做的好多少还能赚一点!

  邵坤跟村里一个老婆婆那里定了十几个大笸箩,用来晾米糕,整个院子没有下脚的地方了,又搭了个架子,米糕像一个个白胖子摆在那里,很是讨人喜欢。

  过了一会儿就看见有马车哒哒哒的往村里跑了,不用说都知道是找邵坤买米糕和烤肠的。

  果然,从马车下来一个中年男人,道:“是邵记?”

  邵坤嗯了一声。他原来都不知道自家生意叫这个名儿,都是外人传的,每个来都要询问一番,邵坤找一块白布龙飞凤舞写了邵记两个大字。挂在门口,一看就区别了其他的民宅。

  这中年男子道:“我是从盐山县过来的。”

  邵坤挑了一下眉头没想到他家米糕魅力这么强大!盐山县距离他们这可有个几天的路程,居然都传到了那里。而且盐山县富裕比他们舍得吃,运一趟少说能赚个五六倍。

  邵坤道:“你要买多少?”

  “有多少,都给我装上吧。”这中年汉子闻到空气里那一丝丝香甜就有点馋了。米糕养人,回去一定好卖。

  “差不多一千个左右。十五文十个。”

  “都装上,对了,还有泡菜和烤肠。”中年人一听价就高兴了,这么便宜,赚头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古代农家日常 分卷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