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2

+A -A

  更重要的是邵坤就喜欢他们村里的,虽然在县城里买了房,但是家人都在这边,不想过去住只是想县城有生意,得留个落脚的地方。既然打算一辈子在村里住,有地当然最好!

  从小生活在大牛村的人都有对土地的概念,种什么苗结什么瓜,土地是不会辜负辛苦的老百姓的。再说修路也是个好事儿,他们村子现在发展越来越好了,修路惠及全村的人,两项加一块,他愿意承接这个事儿。

  “多少钱?”

  村长试探性的看了一眼邵坤:“六百两。”

  邵坤皱起了眉头:“你这价不实在的话我是不会买的。”

  村长苦着一张脸道:“现在咱们村的地可抢手了,地行情就是这样。六十亩连城一片多好!而且土地还肥沃,就是扎根筷子也能长出竹子来。”要不是他不散卖。十两一亩地很多人要的。

  “得了,六百两银子干啥不好,买一片荒地?”

  村长咬了咬牙仿佛下了极大的决心:“那五百两银子。”

  邵坤用手比划了一个数四百五十两。

  村长真是有些心疼,他们村子就这么一点能榨出油的地方,让人一下砍掉五十两银子,心里都颤悠悠的。

  但是他也明白要是邵坤不买,没人有这个经济实力。想了想道:“卖了。”差了五十两银子,修路再想其他办法。毕竟修路那黄泥可贵可贵的了,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我去把地契拿过来,再请几个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得在全村人的见证之下卖地,不然还要惹麻烦的。

  这事儿就全交给村长了,大伙儿一听是邵坤买地反倒是松了一口气,一副本该如此的样子。

  村里的人虽然没念过什么书,但是心里明镜似得,就是因为邵坤这村里才这么热闹了起来,有人气儿的地方才能兴旺。他既然把看起来平平的村子都弄成现在这个样子,那地肯定也能弄的不错,更让所有人吃惊的就是他一下子能拿出来四百五十两银子。

  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的钱,这要是过去大伙儿打死也想不到邵坤能有这样的造化,但现在不服不行,大伙儿越发想要跟邵坤走的近一些,说不定也能寻一个来钱的道儿。

  在众人的见证之下把地给过到了他的名下,邵坤打算把去年留的辣椒种子都用啥。一半种蔬菜瓜果,一半种粮食!

  打算去县城里买最好的粮种。

  邵坤四百五十两买地这事儿在村里传开了,但很快村里就被另一个大事儿给震住了。村长要拿这四百五十两修路,这一下好多人不干了。之前还以为这钱会给各家各户发呢。一家就算分个二三两银子那也是从天而降一笔巨款!修路这事儿他们知道,官府要是修一条路都得三年五载的,期间不知道多少银子,现在他们的土路不也挺好的。

  而且很多人看出来了。村长就是因为把大瓦房借给公子哥住赚到钱了想修路吸引有钱的公子哥来玩。但那跟他们没关系,要现银才是关键。于是两方开始吵了起来。

  村长虽然在村里有威严,但是动了大家的利益也不好办。于是村长开始走村里老人的路线,这些人活的年头长,不像村里人这么短视,把银子发到大家手里花不上一年半载的就没了,但要修一回路用个二三十年的不光是自己,连子孙都跟着受益。

  渐渐的也有老人被村长说服了,邵坤虽然支持村长修路。但这四百五十两银子毕竟是他出的钱,他的支持太扎眼,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跟村长有啥秘密协议呢,这事儿就没插手,但他瞧着村长还挺有战斗力的,不愧是当村长的,能说会道把村里老人说服了,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等过一阵再叫岳父岳母家跟邻居说说,修路的事儿就能落定了。

  第84章修路

  修路这事儿在村长的努力之下终于尘埃落定了。这会儿在村里支了一个临时的棚子,专门请了附近远近闻名的厨子颠勺给工人做饭。从外村30文一天请了十个人干活,主要是从泥厂去拉修路用的黄泥滚沙和石子!

  一车一车的料堆的像小山一样,全村的老少爷们都过去看。即将要修的路是从邵坤家一直修到村口,字链接,两个枝杈一边是官道一边是县里的路。

  四百五十两在县官那里层层吃回扣下来只能修一段路。但是在村里够用了,这银子全村人都盯着呢,谁要是把村里的千秋大业给破坏了,村里那些战斗力强的妇人都能上门撅他祖宗。

  村长为了避嫌,特意请了个账房先生告诉他们四百五十两都花在哪儿了,一笔一笔的都记得清清楚楚,天天中午在晒谷场那里念给大伙儿听。虽村里的老百姓多数都不识字,但是对这物价了解,贵一文都得找村长掰扯。

  “黄泥三十担500文。”账房念着。

  村里的婶子道:“哎,不对,我家当初盖房子的时候十担才150文。这咋贵这么多?”

  账房先生旁边采买的年轻人解释道:“牛婶,咱村用的是最好的黄泥,一等品。人家泥厂的人都说了搁过去都是建城墙用的。人家要200文十担呢,这是看咱们用的多已经给便宜了。”

  牛婶道:“你们小伙子去讲价人家肯定不实惠。下次叫上我,讲价我可是一绝。”

  采买的年轻高兴了:“婶子这可是你说的,说了就不带反悔的。你要是能去,那肯定讲价这事儿不犯愁了。”

  牛婶刚才就是随口一说,但被他这么捧着头脑就晕晕乎乎了。道:“那你放心,我出去买啥都是最低价!”

  账房听着他们还在地下聊上了,清了清嗓子继续道:“碎石子,100担三两银子。”

  牛婶道:“石场那我知道,碎石子都不看着,随便装。你们换成大担子多装。”

  采买的小伙子一听脸就变成菜色了:“婶子,咱们挑不动啊。”

  牛婶嫌弃道:“你们这些年轻人,平常就是不干活儿这哪儿行呢?瞧瞧别的村,小伙子一个个都壮的像一头牛。”

  正说着呢,狗蛋跑来道:“账房叔,那边开饭了大头菜炒腊肉还有炸菜丸子。”

  这些妇人眼前一亮,既然不耽误种地,让自家爷们也跟着干得了,在家可吃不了这么好!不为那一天三十文,至少也混了口饭,不然好饭好菜不都便宜了别人,很快就都去找村长报名了。

  村长嘴角都抑制不住的笑意,饭菜做的好,还真把人都给吸引过来了。修路就得人多,人少的话就是累死也干不完!

  村长这几日主持修路颇有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这村里几代村长都想修路,这事儿被他给主持做成了,将来祠堂里写功劳簿的时候,肯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了吃饭的地方。好多汉子捧着碗站着的,蹲着的,坐地上的啥样的都有。

  邵坤也在,他运来了三袋混合杂粮,放着给大伙儿吃,蒸出来的馒头松软,还有丰富的粮食香。

  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不然这么多汉子吃饭,伙食费就不少钱,吃的村长心慌。越发感受到了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邵坤啊,你多提意见,咱村子这路修多宽。”村长跟过去可不同了,现在越看邵坤越顺眼,这态度就是对自己小辈也没有过。

  邵坤道:“自然是越宽越好。”

  “银子不够啊。”村长说着。

  “那就修两辆马车并排能通过的宽度。”

  村长连连点头。

  这几日冬天的积雪差不多都化开了。村长道:“我请个大师算算那天动土好,咱一边运东西一边修吧!”

  邵坤同意,道:“早点动工,能跟插秧播种的日子串开。”

  提到播种,村长道:“你的地咋整?”之前荒着的,得个好人收拾,开荒可不是容易的事儿。

  本来村里不少人都想给邵坤干活儿。但村里出来修路这么个事儿,怕是帮不上忙了。

  邵坤道:“我想去邻村找一些人,有推荐吗?”

  村长道:“这个你问我就问对了,咱也不是白干村长这么多年,十里八村种田的好把式我都知道。你等我细想想,这几日捋出个花名册给你。”

  俩人这么说话呢。

  远远的就看见附近白家村,陈家村,旺水村三个村长赶着牛车过来了。

  这三个村子都比大牛村富裕,附近村子也互相通婚。这大牛村修路这么重要的事儿,自然瞒不住他们!

  白家村的村长是个老头,陈家村长是个秃头中年人。旺水村的村长看起来像个卖大力丸的,脖子上挂着一串核桃珠串,手里还有俩转转球。

  “哎呀,关老弟呀,你们村可不得了呀,路都修上了?真是老弟管理有方。”旺水村的村长一看见就夸。

  陈家村长道:“是呀!”

  村长跟邵坤站在一起脸笑成一朵花,这辈子没有这么体面过:“哪里,哪里!”

  白家村长看着这些泥土和砂石还有来这边吃饭的小伙子,其中就有他们村子来打工的。

  “村……村长好!”

  白家村长小老头背个手一副视察的模样:“你们好好干,不许给白家村丢脸。”

  “是。”

  陈家村长一看,这伙食不错,正经的戗面馒头,腊肉丸子应有尽有,心中很是感慨这大牛村还真崛起了。

  他们这些当村长的,算是村子里最高瞻远瞩的一批人,修路的好处显而易见。进进出出方便,听说大牛村还打通官道那一块。到时候他们随便歇歇脚,在村里人家吃点便饭也能不少给赏钱另一面连同县城,多好的事儿啊!

  他们村明明最富裕,但却不如大牛村的心里齐。

  白家村长道:“早就听说你们这村口集市弄的挺好,现在又修路,远远的把我们甩在后面了。再发展发展,怕是“小县城”的名号就要传播咯。”

  村长道:“不敢当。”

  陈家村和旺水村的两个村长心里咯噔一下。要是他们这真整这么好。外头的银子肯定源源不断往他们村流。还得回村动员村里那些有钱的财主多捐点,他们也得修路。

  白家村长认得邵坤:“你家那个食品坊啥时候开张。”

  “哎呦,你这老头就知道贪吃。”旺水村的村长哈哈大笑。

  白家村的村长感慨道:“拜我那小孙子所赐,天天吃烤串,米糕,上次还吃了两回麻辣鱼,给我带了点回来,真好吃!”那么一点点刚够把馋瘾勾出来,大冬天所有人都躲在家里猫冬吃不上。现在天气也渐渐的暖和了又想吃了。

  邵坤道:“米糕和烤肠快恢复了!”他们家的吃的样样都火。像酱香就没法弄,村里修路灰土暴尘的不卫生。米糕分成十个一份。烤肠自家在炉子前烤吧。不散卖,不堂吃……主要供应小贩和老回头客。

  白家村长那个小老头道:“行,到时候我叫孙子过来买。”

  陈家村长没吃过,道:“真的这么好吃?”

  白家村长郑重其事的点了点头,弄的他也好奇了起来。打定主意回头也买来尝尝。

  这些村长们就是过来瞧瞧,这一看,攀比之心大起,也不甘落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
古代农家日常 分卷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