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泽探了探狗狗的脑门,跟邵坤道:“它是不是生病了。”
邵坤道:“它是郁闷了。”
“啊?”
邵坤笑道,在它的眼里,它才是二宝的哥哥。吃邵阳的醋了。”
唐泽哭笑不得,只好把大儿子叫出来,给小家伙商量。
小邵阳一脸严肃道:“这样,我回家的时候我是哥哥,我不在家的时候你当哥哥好不好?”他外出求学,一个月只能回来一次。
“汪。”小花答应了,解决了狗生难题之外,尾巴又开始摇晃了起来。
第155章番外7:合作沿海
又是一年赶考,这一批书生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邵记书院的这些学子拜别了山长和恩师,胸有万丈豪情升腾而起,苦学多年,此去必定搅动风和云。
书院早在他们进京赶考的途中都已一路打点,沿线都有邵记买下的住所,十几个人一个屋,不用花一个子,吃的也有那里的屋管的人安排。
都是寒门学子,最在乎的就是花钱的问题。这么安排能省不少银子,到了途中有他们屋舍的地方,吃饭和住宿就不花一文钱了!
这些书生平日都有给邵记抄写赚钱,手里也有点钱。
这一路还有领队,遇到事儿可以帮他们解决。邵记书院安排的极为妥帖,知道他们请不起书童,平日里读书难免有需要跑腿办事儿的,就安排了几个机灵的书生来担任。不光住宿费全免,还可以感受一下进京赶考的氛围涨涨见识。
一共二十个书生,挤坐在四辆马车里。
他们比预定的要提前一个月出发,先生说,这样可以提前适应一下南北不同的气候,也省的水土不服耽误了大事儿!
这些书生都愿意早点出发的,但手中无银钱,出去多一日都要多出许多的开销。此番书院出了大部分钱。
心中别提多感动了。
要是没有邵记书院,他们想进京求学那是千难万难的。谁家都不愿意供书生,家中要是有哥嫂甚至还会从中作梗,不让他们继续碰那劳什子的书本,幸亏邵记书院收留了他们,才得以继续在在科举之路上学习!
当家中得知他们中举的时候,当初那些不愿意让他们读书的家人都像变了一张脸似得,好吃好喝的往这边送,甚至还送嫂子的乡下妹妹,恨不能立刻成亲一般。
三番两次的,这些人索性躲在书院里不肯出来,如今要终于要进京赶考了,心里别提多激动了。
这些人的马车已经在出县的地方等候多时了,都是在等待刘书生的书童。平日里很聪明白净的小书生,才十六岁的年纪已经考上了童生。他的学问扎实,就是下场秀才也十拿九稳,但先生说他性子太活泼,过早考出去怕是容易骄傲自满伤了他的慧根,硬是要压他三年再考。
小童生年纪小,听了这话也乐呵呵的。这次听说可以进京开眼界就报名,当了刘书生的书童。但今天要出发了,他却迟迟不到。
平日里大家还挺喜欢他的,怎么出门这种大事儿,竟会这般不靠谱。
“刘书生,这人哪儿去了?”
“你们不是在一块么?怎么你来了,他却没来。”
“他说有重要的东西忘了取。”刘书生好脾气的说着:“再等等吧。”
“哎,来了……”
远远的就看见一个人往这边跑过来。一看果然是这小书童。
这些书生见他来了心里就松了一口气。
就看这小书童还带着四个盒子。他道:“今儿碰见邵坤公子了,他知道咱们要进京赶考。特意嘱咐我带上他们邵记做的状元饼,祝各位鹏程万里,金榜题名。”
大伙儿原本对邵坤十分敬重,一听居然是因为这事儿刚才那等待的小小不满就已经烟消云散了。还朝着邵记的方向施了一礼。只盼高中状元再来报恩。
最后一个小书童也到期了。他们上了马车,车子摇摇晃晃的,车上的书生打开糕点盒子。果然看见一盒八个圆圆的饼胚。
外头是酥皮,吃起来还带着奶香,里头则是奶酥做的馅儿,甜而不腻十分好吃。外头又用蟹爪笔写上了金榜题名这样的吉祥话。
这些邵记的穷书生何曾吃过这么奶香浓郁的糕点,只觉得那香而不腻的感觉放在嘴里化开都不舍得往下咽。一人一个状元饼,让他们出行的心情都变得极好。
刘书生吃完,看自家的小书童还带着满脸遗憾的样子,心中一动,问道:“怎么了?”
小书童馋猫似得,道:“今儿邵记做的枣泥糕甚是好,马上就要出蒸锅了。但我怕你们等的着急,就没买。”要说邵记的枣泥糕,没有不喜欢的。外头是深褐色的蒸糕,里头带着枣泥的馅料。尤其是趁热吃的时候,那枣泥馅儿像是会流淌下来似得,吸一口比蜜还甜呢。邵记的书生们都爱吃。
就是不大好买,排长队。
也难怪小书童遗憾,这一去就是好几个月,吃不到邵记的枣泥糕是想的紧。
但刘书生笨嘴拙舌的,腹有乾坤但是说不出来。也只好拍了拍他的肩就当是安慰了。
一路走,沿途也多有休息。虽疲惫但是距离京城一点点的进了,这些书生的心中也澎湃了起来。
随后到了沿海之地,在这边的大院内安顿住下了。
出来太远,人困马乏,打算在这边休息三四天歇歇脚。
这些书生难得出远门,就想在当地看看又什么特色。
询问了一些附近的老百姓,道:“这里有什么好吃的。”
“往前走,就是邵记了,那边好吃的多。”老汉说着。
这些书生都以为听错了。第一次离开家这么远,早就想家了。没想到这里居然也有个邵记。
倍感亲切,这下大伙儿也顾不上赶路的疲乏。非要过来瞧瞧这里的邵记是否正宗。
过来一看,连牌子都是一样的。
很多当地的老百姓过来热热闹闹的买东西。
“哇……”
“麻辣小食,称半斤。”
“枣泥糕来两块。”
“熏酱拆骨肉来两斤。”
“哇,这里还有状元饼。”书生们兴奋了起来。在沿海之地的邵记也跟见到了亲人一般。
平日都不舍得花钱的人,在这边都开始花了点,回头尝了尝,果然还是一样的好吃。
远在沿海之地的唐潇收到了邵坤的亲笔信,说有书生过来,都是县里的孩子,代表邵记作为东道主招呼他们一下,信后还有一张要搞店庆的活动,连店联动,又能大赚一笔。而且店庆这种活动每年都不一样。
放下书信,唐潇也颇为高兴,真不知道邵坤怎么那么聪明。每次搞各种活动都能狠狠的赚一笔。现在沿海之地商会都派人瞧着他们,一旦出了新的活动跟在邵记后面学,不知不觉已经变成了商界领头羊了,这要在过去,谁能想到还有这么一天呢。
第156章番外8:达则兼济天下
姜安民连夜找到了邵坤,开门的时候,邵坤的身上只是穿了一件单薄的衣服,什么事儿还值得师父大晚上特意来一趟。
“怎么了?”
“进去说。”姜安民的语气十分严肃。
邵坤直接把迎进了会客室。
跟姜安民一块来的还有一个侍奉多年的老仆,邵坤本来要睡了,可是看到他这么严肃的样子也精神了一些,给他们放了一碗煮的秋梨汤。
姜安民道:“我现在跟你说的这些,不是仗着师父的身份来要求你。而是作为父母官来跟你这个商人商量。这事儿若是成最好,若是不成就当没来过!”
邵坤的神色微凛道:“到底是什么事儿?”
姜安民道:“隔壁南云省现在出乱子了。他们那的气候跟咱们这不一样。今年雨水少,又遭遇了一波蝗虫灾,百姓颗粒无收。他们那的知府乃是我的至交好友。已经多次上书求赈灾。但是京城那边也很无奈。有的地方蝗灾,有的地方水患,有的地方谋反。京城那边能给的帮助极少。
南云省现在百姓民不聊生。省内粮食大户囤粮售高价,老百姓吃不起粮,都已经沦落到卖儿卖女的地步了,咱们跟南云省也就三五天的路程,他们想要在咱们这买一些救济粮过去救市……”
粮食一向是老百姓的命。那些本地商人却只顾着发灾难财,任由百姓饿死。巨大的利益面前甚至还抱团来对抗知府。当地已经迫在眉睫。若是这样的日子再维持一段时间,死伤怕是要超过十几万人。
姜安民痛心疾首,当初求学便是本着治国安民的。如今恶毒奸商竟囤积粮食,断了百姓的活路。
当地官员也没办法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今之计只有大量的平价粮食冲击市场,才能平稳下乱相。
可是哪儿有那么多的粮食呢。
姜安民就想到了邵记。但他是凭一腔热血来救人的。可是却没办法要求徒弟必须帮忙。
细说起来自从邵坤拜入门下,一直是徒弟给他增添助力。开办邵记书院投入大量的银子,甚至还把两个能赚钱的方子给了他。缺粮这本是高官皇帝犯愁的事儿,把压力放在一届商户身上,甚至要求他们拿出巨量的粮食救人,本就不是他应该做的,真是张不开这个嘴。
谁知邵坤听到了这事儿道:“好。我明天就把粮食铺子关门。一边清点一边运输。但是路上的安全就要仰仗县里了。”路上三天,难免遇到饿疯了的流民,他愿意帮忙但也要保证那些押运伙计们的安全。
“放心,我会派出最精锐的衙役,个个拿武器来守护这些东西。”姜安民连连说着。脸上也露出了今晚上第一个喜色,道:“太好了,谢谢你。”
邵坤道:“我虽未曾完整的读过书,也听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能挽救南云,必定义不容辞。师父你年岁大了,今儿就别回去了就在这睡下,明儿我带你一块去解决此事。”姜安民岁数也大了,这么折腾怕是身体受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