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2

+A -A

  “春宵一刻值千金。”萧景琰将他放平在榻上,低声道,“你要是再一口一个‘殿下’,当心本宫对你不客气。”

  梅长苏眼睫抖动,显然十分紧张,嘴上却不饶人,“你现在才是最占便宜的,我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拼了命也打不过你。”

  “我占便宜?你说的是你自己罢。”萧景琰起身,取了手巾,浸润清水后在梅长苏脸上轻轻揩拭,“梅宗主平日里一定对属下特别大方,不然,他们怎么会这样舍得用胭脂。”

  梅长苏阖上双目,道,“简直无法无天。”

  萧景琰仔仔细细地擦了又擦,然后将手巾丢到一旁,伸手去扯梅长苏外衫的衣带,梅长苏立刻按住他的手,道,“景琰——”

  “我不碰你。”萧景琰柔声道,“丧期三个月不能同房,但你病体未愈,我就来陪陪你,别怕。”说着拉松了绣着连绵丁香纹样的织锦长带,轻笑道,“你自己脱。”

  梅长苏推开他,一言不发地除去外衫,叠了叠,放于枕畔。萧景琰也脱了大氅并外袍,除去鞋袜,“你往里去,我躺外面守着。今日是好日子,花烛不能灭。你睡罢。五更时我唤你。”揭开一床绣着鸳鸯戏水纹样的簇新锦被,盖到梅长苏身上,“好好歇息,有什么话,明日再说。”

  他侧身躺下,全身暖烘烘的,舒服无比。想到梅长苏蜷在被中,心中一阵甜蜜,一阵喜悦。万籁俱静,唯有花烛芯子偶尔爆出一两声脆响。萧景琰眯起眼睛,忽然背后一动,梅长苏悉悉索索地翻个身,闷声道,“景琰。”

  “睡不着?”萧景琰回身看去,正对上梅长苏一双晶亮幽深的眼眸。“我睡两天了,哪里还睡得着。”梅长苏拥着被子,“我有点冷。”

  “冷?我命人再点两个火盆。”萧景琰道,梅长苏摇摇头,“不用麻烦了,你,你进来睡罢。”

  萧景琰一愣,旋即乐不可支,连忙喜滋滋地钻进被中将梅长苏抱进怀里,“这样还冷么?”

  梅长苏道,“还好。”

  二人紧紧相拥,萧景琰一颗心跳得飞快。梅长苏一张脸贴在他胸口,“五更起身要去见你父皇,到时候……”

  “他现在人事不知,不过走个过场罢了。”萧景琰一边说,一边轻抚着梅长苏一头黑发,“有我在,你无须担心。”

  梅长苏长叹一声,“你竟学会骗我,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你打小便欺负我,我可是攒了三十年的委屈,就骗你一次,你还记恨上了。”萧景琰摸索,抓住梅长苏的一只手,低吟道,“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梅长苏嗤笑,道,“长夜不得眠,明月何灼灼。”萧景琰扑哧一笑,在他指尖啃了一口,而后伸手入怀,压低声音道,“春风复多情,吹侬罗裳开。”

  “老实点。”梅长苏拢起衣襟,“你别胡闹。”

  “不闹,就是怕你冷。”萧景琰将手覆于他平坦的小腹,喟然道,“那时候,你是不是很痛?”

  “很痛。”梅长苏扣住他的手腕,“痛得快要死了。但是,痛过去就过去了……看到麟儿,就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难过。”

  萧景琰道,“麟儿像你。他那双眼睛……”

  梅长苏叹道,“不是像我,是像林殊。”

  “你就是林殊。”萧景琰吻一吻怀中人皱起的眉心,“你也是梅长苏。我爱林殊,也爱梅长苏。兜兜转转十几年,到头来爱的竟然是同一人……”

  梅长苏道,“你爱林殊么?”

  萧景琰道,“爱的。”

  “我十几岁时以为,你一直待我……待林殊,全然是兄弟之谊。”梅长苏幽幽道,“怎料人心难测。”

  “你十四岁就同霓凰订了亲,你让我怎么办?”萧景琰念及旧事,不禁怅然,“我长你两岁,有些事自然比你开窍早些。你那时一门心思习武练剑挽弓驯马,根本不把私情放在心上——”

  “那你就对我动手动脚的?我还天真无知……”梅长苏喃喃,但并无生气的意思。“我也不太明白为何要那样做。”萧景琰苦笑,“疑惑了许久,为何只想亲你,不想亲别人?看到你同霓凰在一起我就难过,你总是提起我定亲的事,我更难过。”

  “还说比我开窍的早。”梅长苏笑起来,肩膀直抖,一指点在萧景琰眼角,拖长音调,道,“靖王殿下,泪如漏刻水,昼夜流不息……”

  一语未毕,萧景琰擒住他那只捣乱的手腕,翻身直接将梅长苏按在身下,“让你取笑我。”他用另只手去搔梅长苏肋下,梅长苏笑得浑身乱颤,道,“我背诗呢,背诗呢……”

  “好好的不睡觉,背什么诗。”萧景琰狠狠挠他几下,梅长苏眼睫挂着泪珠,“我不背了,饶了我罢……”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萧景琰怔怔地凝望着身下之人,浑如梦中,“叫个好听的,我就饶了你。”

  梅长苏眉头一震,显然也想起什么,“……景琰。”

  “换一个。”

  “水牛。”

  “换一个。”

  “…………”

  萧景琰闭上眼睛,将脸贴上梅长苏滚烫的脸颊,“快点。”

  “景琰哥哥,”梅长苏梦呓般轻语,“表哥……”

  滴漏声声,罗帐深深,瑞脑销金兽。

  梅长苏眉头微蹙,“好了罢,起来,你这样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萧景琰讪讪,赶忙起身,重新将被角掖整齐。“不闹了,你睡一会……”

  他翻身下地,取了一柄银色小剪刀,将烛花剪去。一回头,梅长苏睁着眼睛,“有一事我要问你,你把我……过继给柳家,那我的名字……”

  “柳澄大人,有一门林姓的远亲。”萧景琰抿一抿唇,倒了杯水喝下润润喉咙,“所以,你还是姓林。”

  梅长苏豁然坐起,萧景琰道,“婚书上你的名字,是林苏。麟儿,我打算收为义子,然后过继给林家……赤焰军林帅的林家。若你不愿意,当然也可以。你说得对,江湖逍遥,比这皇城禁地不知快活多少。”

  梅长苏眼神微动,正要说些什么,突然长信殿门外的云板连响三声,一个内侍带着哭腔,“太子殿下!”

  “出什么事了?!”萧景琰与梅长苏互望一眼。那内侍道,“陛下,陛下方才厥过去了!太医说不好呢,请殿下您快过去瞧瞧罢!”

  继续走在不讲道理的的康庄大道上~

  注:靖苏俩人打情骂俏的诗来自于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神马的。个别字我做了改动。

  第五十三章

  皇帝寝宫中,灯火通明,几个太医跪成一排。

  萧景琰焦急道,“父皇到底怎么样了?!”

  几个太医哆哆嗦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率先开口。萧景琰知道,太医院一贯求稳,用药偏于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你们——”正欲责骂,坐在一侧静妃淡淡开口道,“景琰,够了。”

  “母妃,”萧景琰连忙上前,“父皇的病……”

  “呃,那个,启禀太子殿下,陛下的病情,虽、虽险,但好在平顺,”为首的太医满头白发,战战兢兢地趴在地上,一磕头,帽子咕噜噜滚了老远,“只要……能服下,服下药,应当……”

  “行了。”萧景琰不耐烦地一挥手,“你们先下去,在侧殿候着。”

  太医们俱松一口气,忙不迭退下。萧景琰望一眼龙榻上躺着的梁帝,摇摇头,回过身去,只见梅长苏弯腰拾起那顶官帽,拎在手中,面色忽明忽暗。

  “母妃,”萧景琰轻声道,“我同小……”

  静妃微微一笑,视线早定在梅长苏的脸上。萧景琰轻咳一声,梅长苏如梦初醒,缓缓跪下,道,“见过静妃娘娘。”

  “你这孩子。”静妃目光极为温柔,“唤我什么?”

  梅长苏一哽,看了萧景琰一眼。萧景琰偏不帮他,转过脸只当没看见。静妃道,“陛下病重,咱们去外间说话。”又对高湛道,“高公公,暂且劳动你了。”

  高湛慌道,“贵妃娘娘哪儿的话,折煞老奴了!”

  静妃点点头,走过去搀起梅长苏,而后莲步轻移,早有宫女挑起罗幔,三人来到偏殿,萧景琰搀着静妃落座,又命内侍奉茶。梅长苏见状又要下跪行礼,静妃叹口气,对萧景琰笑道,“还不快扶起来,景琰也真是牛脑袋,都不会心疼人的。”

  萧景琰道,“他一贯多礼,母妃又不是不知道。”

  静妃含笑,斜儿子一眼,“那也不成。”对梅长苏道,“好孩子,快起来罢。地上凉,你身子弱,仔细受了风寒。”

  内侍送上三盏浓茶,静妃坐在上首,手指碰到茶杯边缘,一触,又立即缩了回去,对梅长苏道,“这便是我的儿媳妇了,瞧着面善,可见我们是有缘的。”梅长苏顿时面红过耳,萧景琰也红了脸,轻声嘟囔道,“母妃……”

  “行啦,害什么羞呢。都过来,母妃跟你们说两句话,还得回陛下那边伺候。”静妃说着招一招手,梅长苏犹豫一下,走上近前。静妃拉住他的手腕,拍了拍,脸上仍是静静笑着,眼中却缓缓漫出泪光,“你受苦了……”

  “娘娘说的哪里话,”梅长苏垂眸,“我很好,没什么的。”

  “你也是个傻孩子。”静妃望着他黑沉沉的眼眸,道,“也对,茶还没喝,如何改口。来,正好有茶,你端给我。”

  梅长苏咬着下唇,端了一杯茶,想了想,后退一步跪下,双手将茶杯举过头顶,道,“请……”声如蚊蚋,后几个字模糊不清。

  静妃接过杯子,喝了一口,萧景琰扶起梅长苏,静妃笑道,“亲也成了,茶也喝了,可得改口了罢?”

  “那是自然。”萧景琰握了握梅长苏的手,“来——”

  梅长苏一张脸越来越红,但终于张口道,“母妃……”

  “嗳。”静妃闻言顿时眉开眼笑,泪珠却滚滚而落,连忙从袖中取出罗帕按住眼角,哽咽道,“我也真——”片刻后方渐渐收住,对萧景琰道,“你也是,夜间跑出来,也不知道给他多穿几件。如今天气冷得厉害,风又大,把人吹坏了,我看你怎么办。”

  梅长苏道,“静,”说一个字觉察不对,改口道,“母,母妃错怪殿下了,我不冷。”他裹着一袭宽大的狐裘,却是萧景琰的,萧景琰道,“昨日匆忙,今日还没到时辰,尚未开箱。索性先穿我的。我倒是不怕冷,都给他穿了也不妨事。”

  静妃笑笑,道,“陛下的病情,你们也看到了。原本明日一早奉茶之礼,怕也是不能了。景琰,你带小殊回去歇一歇。记得命人烧些姜茶滚水给他喝。明天巳时之后再过来请安。”

  两人回到长信殿时,已近五更。梅长苏裹着狐裘,坐在榻边发愣。萧景琰解下披风,见他脸红红的,禁不住吓了一跳,“怎么了,不舒服么?”

  “没有。”梅长苏脱下狐裘,抱在怀里,又呆呆发起愣来。宫女送上紫姜茶,萧景琰端到他唇边,温声道,“喝几口祛祛寒。”

  梅长苏就着他的手抿了一口,萧景琰道,“再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