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段时间内部的动荡,政治斗争的残酷,曹操决定不再隐忍下去,他露出了蠢蠢欲动的獠牙!
天子降命:曹操朝见天子时,赞拜不必唱名,入朝不必趋走,带剑着履上殿,如高祖时萧何旧事。
看上去很是风光,但曹操的真实目的却并不是这个。
汉朝沿用秦朝的二十等级爵位,另外增加了王爵,专门封给皇帝的儿子。
除开皇帝,除开皇帝的儿子,最大的爵位就是县侯。采邑一个县。而曹操现在就是县侯。
曹操功高盖世,威振四海——应晋升为公爵,否则对不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
肉麻恶心的一b!
不过——领导听了应该很舒心!
当然董昭不是孤独的,后面跟风的人很多,大家一致认为,曹操无论是功劳,还是品德,完全应该晋升公爵,享受九锡的待遇。
曹操当然——很“谦虚”,说:“这样不好吧!”
因为没位置了——当时东汉的爵位编制里没有公爵。
刘邦曾经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意思是出了姓刘的,其他人不能封王。
但刘邦当时说这话的时候其实就是问题,当时还有二个王,一个长沙王,还有一个是南越王。
后来他老婆吕姬第一个违反了,封她的几个兄弟为王。而且是先杀刘姓王,再然吕家人接任。
后一个是赫赫有名的——王莽,逼着汉朝朝廷封他当上了安汉公爵。
公爵比王小,但实际上就是诸侯了。
王莽名声虽响却是声名狼藉!
在东汉一度成为野心家的代名词了。
很多权臣,虽然要当野心家,但面子也要,舆论也要。
所以,王莽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封公爵了。
这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小狐狸来说,这就是一个笑话,这天下难道姓刘吗?就算是姓刘!难道不能改姓吗?
后世的史书中,朝代更替屡见不鲜!
没啥好稀奇的!
诚如曹操在《述志令》中一再强调,自己并不是一个爱虚荣的人。
他也确实不是个爱面子的人!
他要封公,也不是为了面子,封了公,就是诸侯了。丞相是官职,可没有什么父死子继的道理,可诸侯确是可以将爵位名正言顺将继承下去的!
当然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比如再三推让之类!
比如曹操不好意思当,但手下人非要推举之类的!
尤其是——这个董昭很懂事,特别的董领导的事!
带着一群人忙前忙后的……
刚过完年,曹操的心腹、一号狗腿子——董昭就去了洛阳,找荀彧商量上书给曹操进爵国公、加封九锡。
(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
董昭提出所谓的封公计划,已经将曹操泛着寒光的爪牙隐隐露出来了。
多年来的争斗!
已经将曹操早年对匡扶汉室的热血消磨光了!
汉室这次真的危险了!
曹操已经不愿维系表面的和平了!——早在汉室对小狐狸下手的时候,就注定曹操以后对汉室再也不会客气了!
曹操和荀彧的关系现在如阴霾密布,之前是频频通信,无话不谈,是朋友,是知己,是战友,是老师,但现在只有客气和冷淡。
董昭成为了传声筒。
阴云一旦散去,寒风如刃,雷雨密布。
对于董昭的意思,荀彧自然明白不应该阻止,但他还是给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这话说的真好!
可曹操是君子么?
当然不是!
正真的君子只有一人!
荀彧!
荀令君!
如冰之清,如玉之絜!
这乱世百十数年间,真正的君子唯有荀令君一人也!
和董昭说这个话,等于真刀实枪的和曹操对着干。
当时的曹操看似是退让了,把魏公和九锡改成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后来发生的事看似水清平和,实则是曹操的反击迅速而猛烈!
曹操让夏侯渊出兵把马超的残余补众扫荡平了!
并以此借口,让荀彧劳军,在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
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看似高升了!
实则远离了洛阳那摊混水!
未几,夏侯渊大捷!
曹操的地图又大了一点
曹操又把荀彧调回了邺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